2017年高考刚刚结束,眼尖的网友们就发现,浙江省的语文高考阅读题好像有那么一丝丝诡异:
这条“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的草鱼,虽然是死的,却不知让多少活生生的高考生大挠其头。有人戏称:“考前转了多少条锦鲤,没想到最后败给一条草鱼。”更有人把各种鱼类(死的、活的、鱼汤里的、卡通的)的鱼眼PS出诡异的光,向高考卷致敬。
表情包是PS出来的,但其实这种“诡异”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很多闪着诡异之光的鱼。比如半坡遗址中便出土了很多形状和表情极为丰富的鱼,有谜之微笑的:
成双成对秀恩爱虐死单身鱼的:
方到变形的:
到了清代,又有一名画家,也专注画“闪着诡异之光”的鱼。不信你看,其他清代画家画的鱼是这样的:
清 恽寿平《落花游鱼图》局部
这样的:
清 倪耘 《花果草虫图》册页之《鲈鱼新笋图》 上海博物馆藏
鲈鱼旁边有几棵新笋,估计画家也是一名吃货
而他画的鱼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位画家就是——
八大山人
扬州八怪是八个人,八大山人可是一个人。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是江西南昌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出生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
朱耷画像
明代的宗室子弟,有很多都埋头于诗文书画,目的是逃避政治斗争,减轻皇帝的疑心,保住自己的小命(这种用转移兴趣爱好来保命的方法早在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就已经用过:“你为什么选择当120个孩子的爹?”“因为我想好好活着!”)。朱耷的家人也不例外。他的祖父精于诗歌书画,父亲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都有很高的绘画修养。
朱耷生于书画世家,因此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良好的教养。家学渊源、宗室子弟所受的良好教育,加上自身的天资聪颖使得少年时期的八大山人在绘画上慧根初显,清朝陈鼎的《八大山人传》记载朱耷“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
如果朱耷出生在明早期或者明中期这种社会安定的时期,他或许会沿着传统的路子走下去,研习古人画法,与当时名家交流切磋,成为一位高明的传统文人画家,没事儿就画两笔,表达一下我有文化、我的生活多幸福之类。
清初“四王”的画就是这种典型的文人画,图为王时敏《仙山楼阁图》
然而,老天却选择让朱耷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动荡的时期,从而让明清画坛多了一位风格奇诡、影响深远的著名画家。
1644年,明朝灭亡。当时的朱耷还不到20岁。不久,朱耷的父亲去世,让他遭到又一重打击。内心极度忧郁、悲愤的朱耷假装聋哑,隐姓埋名,在山中隐居以保存自己,同时密切关注着各地反清复明政权的动态,比如南明政权、唐王朱聿键政权等,希望有一天大明山河能够恢复。
然而,这些政权复国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顺治五年,朱耷妻子亡故,他便正式出家至江西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为了排遣国破家亡之后内心的悲愤情绪,他又拿起了手中的画笔。但这个时候,他的画风已经转变了。
如果沿着之前的宗室画风发展,朱耷的绘画风格应该属于怡情养性的临古文人画一路。但是现在,他画中的情感已经变成了孤寂凄凉的讽刺怒斥。鸟雀单脚站立,用白眼示人,展示它们的桀骜不驯:老子看天看地互相看,就是不看清政府统治的世界。
八大山人《双禽图》 广州美术学院藏
同样翻白眼的鱼:老子主要看天,也拒绝看世界。
八大山人《游鱼图》 南京博物院藏
还在画中偷偷寄托一点什么,比如说这幅《瓜月图》:
八大山人《瓜月图》,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
元末朱元璋起义时,曾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一类反动语言的纸条藏进月饼里,散布起义讯息,有学者推测,《瓜月图》的寓意也是“八月十五杀鞑子”。
虽然这种念念不忘旧政权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可能是病态的表现,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新政权的嘲弄与讥讽发自内心,是八大山人花鸟画创作的重要内在推动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画家,八大山人对提高自己的画技、追求更高的艺术成就有着近乎本能的追求。从青年、中年到晚年,他的画风是有变化的。
八大山人《古梅图轴》1682年,故宫博物院藏
《秋花危石图》1699年,泰州博物馆藏
如果没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徒留下一批讽刺清政府的漫画式作品,那么朱耷绝不能成为后来绘画史上的八大山人。
此外,朱耷的绘画风格,也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随着清帝国的统治逐渐巩固,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减弱,此时的八大山人已步入晚年,参禅日久,创作上也臻于成熟。这一阶段的创作,更多地转移到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上来。
比如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的《鱼乐图卷》,卷后题诗云:“去天才五尺,只见白云行。云何画黄花,云中是金城”,由此诗而知这是在表现佛教中的“金城”之景。“黄花”则与佛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关,又是佛教隐喻。
《鱼乐图》中八大山人题诗
虽然画中的一大一小两条游鱼依然眼神古怪,但通过题诗也可以看出,此时的八大山人,已经不再执着于国破家亡的悲惨经历,他的画中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鱼乐图》局部
总之,八大山人带有诡异目光的鱼、鸟等,令每个人都印象深刻。我们在欣赏这些伟大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思考:八大山人究竟为什么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呢?从八大山人的生平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青年时期的悲愤与抗争、中年时的愤世嫉俗,以及老年时受禅宗影响,终于放下了心中执念的潇洒自在,这三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八大山人。
现在,如果再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您是否会对画中那目光诡异的动物多一层理解?或者,看完这篇推送,您已经打算再跑一趟附近的博物馆,重新感受下八大山人?
当然,我们也设想了最坏的一种可能:您是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浙江考生,正在提刀赶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