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收藏品领域中国瓷器的独领风骚,在艺术与审美的层面,西方人也许永远不懂,什么是“雨过天青云破处”,什么又是“夕阳紫翠忽成岚”。
在当今的时代
总有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外国人
嘲笑中国是“山寨大国”
然而他们总是选择性失明
在几百年前他们曾如何艳羡中国
山寨中国
甚至用商业间谍潜伏的手法
来剽窃中国独步世界的技术工艺——陶瓷
从唐宋之时起,中国瓷就开始称霸天下。在鼎盛的明清数百年间,预计共有上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陆,欧洲王室贵族皆以拥有精美的中国瓷器为荣,至于邻近的朝鲜、日本乃至东南亚,则早已是中国瓷器的拥趸。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汝瓷(图:动脉影)
当年欧洲人对中国陶瓷的迷恋和推崇,甚至到了狂热的迷信程度,他们甚至相信,中国瓷器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用它吃饭喝水可以使身强体壮,碰到毒药马上能变黑可以用来防毒……中国瓷器的价格也一度超过了黄金,成为贵族们炫耀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陶瓷产生的巨大利润,让欧洲人也早已眼红,但也许是受制于文化积淀又或者其他,欧洲人在陶瓷方面的努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通通失败,他们甚至猜测,制作瓷器最关键的材料是一种存在于地底的神秘液体,而这种液体只有中国才有……
明成化 青花缠枝花卉纹宫碗(图:动脉影)
原创不行,那就山寨呗!说到抄,那欧洲人确实是一把好手,而且他们往往只对别人指手画脚,对自己的山寨行为是完全无视的。
这一山寨,还弄出了个欧洲“景德镇”——荷兰代尔夫特,这个小镇靠山寨中国青花瓷起家,还真就火遍了欧洲!成为欧洲的陶瓷之都,所产的代尔夫特蓝陶今天还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就在前不久,舍爷还真去荷兰好好探究了一番。
代尔夫特蓝陶的代表作,大家猜猜这个“塔”是用来做什么的?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周董歌里的青花瓷,是中国陶瓷的代表之一,洁素雅致、娇而不艳,正吻合了中国人平正中和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趣味。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17世纪早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带回来了大量中国青花瓷,一下船就被抢疯了,这种在白色胎体上装饰蓝色花纹的中国陶瓷在荷兰大受欢迎,代尔夫特小镇原本生产的马略卡陶(一种从意大利传过来的锡釉彩陶)受到很大冲击。
为了生计,制陶工匠便纷纷开始模仿山寨中国的青花瓷,以此来维持生计。为了以假乱真,他们还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了一批中国白色釉料和青花颜料。
代尔夫特方位示意图
大画家维米尔笔下《远眺的代尔夫特》
直到17世纪末,欧洲宫廷及贵族仍然对中国瓷器趋之若鹜,争相设计自己的瓷器展览室,设计师会按照主人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设计。在当时,不管你佩戴多么昂贵的首饰,乘坐多么豪华的马车,如果拿不出中国瓷器,显然是不能融入上流社会的,因为在人家眼里你只是个土鳖!
借着这股中国陶瓷的东风,“山寨小镇”代尔夫特也因仿制中国青花瓷器而声名大噪,他们生产的蓝陶足以乱真。在17世纪的欧洲,如果谁能拥有一件代尔夫特蓝陶,也算是财富、身份、品味的象征。没办法,谁让中国原装正品难求呢,只能靠这种“山寨”货满足一下虚荣心了。
代尔夫特蓝陶,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说是“山寨”一点儿也不为过,最初代尔夫特窑厂生产的蓝陶,无论外形和花纹装饰都是刻意模仿中国青花瓷器,他们特别钟爱中国的传统图案,例如龙、凤、花鸟草虫、亭台楼阁、仙人仕女等等,被称之为“中国形象”,就连瓷器上的汉字也被不懂中文的荷兰陶工“照猫花虎”的挪到了自己的陶器上——好吧,这其实有点类似于考试抄袭把人家的名字也一并抄了……
但这仅仅是外观相似,实际上代尔夫特蓝陶的质量根本撵不上中国瓷器。她采用一种以铅和锡为助溶剂的釉料,陶工们还会掺入一定量的盐和沙子,尽可能的使釉面呈现出中国瓷器表面的那种玻璃质感。
可问题又来了,即便釉料足以乱真,胎体却和中国瓷器大相径庭。代尔夫特陶器采用的是当地质量上乘的瓷泥为原料,甚至不惜成本从英格兰、法国、德国等引进原料,再将本地瓷泥与之混合而成“增强版”陶土配方。
即便如此,蓝陶的胎体还是很脆弱,仍然达不到瓷器的硬度标准,脆弱到连老鼠都能将她咬破。难怪欧洲人都戏称为“鼠咬瓷”。哎……,不愧是上乘原料,老鼠都觉得美味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欧洲人一直没有掌握制作瓷器的奥秘——“高岭土”的配方,这一谜团直到1712年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原名弗朗索瓦,这个家伙潜伏景德镇数十年,将中国陶瓷工艺全给剽窃抄走。这段舍爷另篇详解)将其公之于众后才得以揭开。
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代尔夫特蓝陶有一个专门的展厅
大约在1650年以后,代尔夫特蓝陶在模仿中国瓷器的同时,开始融入了欧洲人的审美风格。例如把康熙时期的将军罐造型稍加改动,康熙将军罐顶部的盖纽是莲子形,而代尔夫特蓝陶则是两个莲子叠加在一起,盖的弧度也有所变化,罐子的颈部也变得更长。
蓝陶将军罐(左)、康熙将军罐(右)对比图
花纹的模仿上也逐渐带有荷兰人自己的审美色彩。比如中国图案中常见的凤凰,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寓意吉祥富贵的神灵,只不过是一只美丽的“长尾巴鸟”。所以在绘制凤凰图案时,荷兰人除了模仿,剩下的只有跟着感觉走了。
康熙凤凰纹(左)与蓝陶凤凰图案(右)对比
山寨再好,也不如正品。尽管在技术上代尔夫特的瓷器在不断发展并与景德镇的瓷器接近,但市场依然被中国瓷器牢牢掌握。直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频频战乱,中国瓷器产量锐减,山寨的代尔夫特蓝陶才迎来机会,火遍了整个欧洲!其所产的多层花塔,如今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里,与伦勃朗的《夜巡》和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并称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代尔夫特花塔,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最下方的图案带有明显的中国风格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和伦勃朗的《夜巡》,代尔夫特蓝陶与这二者齐名
代尔夫特蓝的蓝色比中国的青花瓷更为浓郁,它与中国的青花一样在制作时使用含有氧化钴的材料,在烧制过程中,氧化钴发生化学反应,颜色从黑色变为著名的“代尔夫特蓝”(荷兰语:Delft blauw, 英文:Delft blue)。
代尔夫特蓝陶,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时光流转至17世纪晚期,代尔夫特生产的陶器从单纯模仿青花瓷又逐渐转入模仿彩瓷的“中国风”。同时对器物的造型也有了更大胆的发挥,还出现了一些“荷兰本土特色”的产品。
代尔夫特郁金香花瓶,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与荷兰郁金香“配套”的花瓶,之前提到的花塔也是这种用法
在此之前,西方人将中国的花瓶用来装牛奶,但在使用过程中总感觉有些别扭,从而才有了后来的“中国风格”的本土陶瓷产品。
代尔夫特陶瓷,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图中人物的穿着很东方
陶器的图案也从原来简单的模仿变成真正的中西合璧。很多彩瓷上都有各种人物造型,这些人物都穿着精美的中式服装,但五官和头发一看就是西方人的形象。
此后,代尔夫特的陶瓷产品将中西方文化特色融会贯通,并逐渐将这种风格稳定下来。但她仍然摆脱不了“中国风格”的影响,因为只有中国瓷器才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换句话说,没有“中国风格”的陶瓷产品是很难打动消费者的。
18世纪初,即便在欧洲已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硬质瓷器,任性的萨克森君主奥古斯特二世同普鲁士国王做了一比鲜为人知的交易,在他看来瓷器只有中国原装的好。他居然以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600名龙骑兵勇士换来了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平均每4名勇士换来一件中国瓷器,这算不算是为爱痴狂?
不爱江山爱瓷器的奥古斯特二世
也许奥古斯特二世有如此任性的资本,但整个欧洲对中国瓷器的痴迷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中国对欧洲瓷器输出数量的猛增,中国瓷器也不在是贵族专享的奢侈品,但她却一直影响着欧洲人的审美和生活,以至于在欧洲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席卷着一场铺天盖地的“中国风”。
时至今日,最早作为“山寨品”出现的代尔夫特蓝陶也已登堂入室,不但风靡欧洲,还成为了荷兰引以为傲的国家珍宝。不过在舍爷看来,瓷器的精髓依然在东方,在中国。
前不久拍出2.6亿天价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且不说收藏品领域中国瓷器的独领风骚,在艺术与审美的层面,西方人也许永远不懂,什么是“雨过天青云破处”,什么又是“夕阳紫翠忽成岚”。
图:动脉影
瓷,关乎工艺
也关乎生活、审美、文化
中国的瓷器
所蕴含的是我们深厚的历史积淀
追求自然天成的审美价值观
将艺术渗透进日常的杯盏碗碟之中
用审美重新定义生活
就这一点
欧洲的瓷器是永远学不会的
技术可以剽窃,工艺可以山寨
但是一国的文化底蕴
雅致、温厚
强调内心感受的极致生活美学
则永远是属于我们的骄傲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