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曾经的世博会与战争

日期 | 2016-09-23 来源 | 世博会博物馆

WDCM上传图片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它经历了由中世纪的集市到工业时期的工业展览、艺术展览再到由1851 年的第一届世博会,一直到现代的世博会的历史过程。

WDCM上传图片

  世博会是人类展示的桥梁,是人类交往的盛大聚会,从世博会的基因来讲是展示、交换、炫耀。它曾经是工业资本的外扩的本质,或者类似于宗教的传教本能,战争是人类武力解决争端和诉求的手段,这两者都带有扩张的本性。当我们细细翻看世博会的历史的时候,就能够发现历史上世博会与战争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我们来列举几个例子

WDCM上传图片

水晶宫于1936年建筑毁于大火

  1/7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中的标志性建筑——著名的水晶宫于1936年毁于大火,只留下两座水塔。二战期间,为避免成为德军飞机轰炸的地标,水塔被拆除。

WDCM上传图片

克里米亚战争

  2/7

  1855年世博会期间伊丽莎白女王访问法国,当时克里米亚战争正在发生。

WDCM上传图片

法国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

  3/7

  1867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四届世博会上,美国雷明顿公司带来了当年他们最先进的一款后膛单发步枪——雷明顿枪机下转式单发步枪。这款步枪一经展出,就被世界各国所关注。虽然这款步枪最终没有在美国国内大量装备,但却被美国以外的很多国家军队所喜爱,曾经有十几个国家大量装备此枪,甚至当时的满清政府也曾购买,并且仿制过这款步枪。该枪的产量高达400万支以上,可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后膛单发步枪之一。法国也曾购买这款步枪,准备用于普法战争。不过资料显示,这批枪还没能运到法国时,普法战争就结束了。

WDCM上传图片

雷明顿单发手枪

WDCM上传图片

约瑟夫-利德设计的0.5英寸M1865海军手枪

WDCM上传图片

克虏伯大炮

  4/7

  同样这届世博会出现克虏伯大炮,随后就发生了普法战争,普鲁士人打败法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倒台。清朝也曾购买这种大炮用于厦门等地海防,但是清朝海防却没能抵挡西方的进攻。如今克虏伯公司的不锈钢公司就紧挨着原上海世博会园区,坐落在黄浦江畔。

WDCM上传图片

清朝政府购买克虏伯大炮用于厦门等地海防

WDCM上传图片

1878年巴黎世博会

  5/7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中的特洛卡德洛宫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拿破仑西班牙特洛卡德洛战役。“特洛卡德洛”是一座西班牙小岛,1823年拿破仑成功夺取岛上堡垒。

WDCM上传图片

亚历山大三世桥

  6/7

  1900 年为巴黎世博会修建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则是纪念法俄同盟,共同对抗当时的德国。

WDCM上传图片

1937年巴黎世博会

  7/7

  1937 年巴黎世博会中对立苏德场馆,德国鹰徽和“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雕像相互对立,也是当时战争阴云的现实写照。

  上面的一些事例只是我们从中摘取的一些和战争相对关系密切的事件,可以看出来世博会绝不仅仅是一个围墙内的乐园,不是与世隔绝的王子舞会,战争也会笼罩其上空。

  如果说上面的事实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在世博会中透露出战争的讯息,那么世博会中也有人类的对战争的反思:

WDCM上传图片

毕加索《格尔尼卡》

  1/3

  1937 年的世博会除了苏德对峙的场馆外,留给世界的还有那幅著名的《格尔尼卡》,这是毕加索作于20 世纪30 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面表现的是1937 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这幅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 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画作结合了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风格,表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痛苦、挣扎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这是一幅出色的反战宣传画,这是对法西斯的控诉,现在已经成了人们反思战争的文化符号,但是战争的伤痕已经深深烙在了人类的历史中。

  现在这幅画悬挂在联合国会议大厅,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人们,尤其是政治家、外交家们,在做任何决策时不要忘记那场灾难,要用人类的集体智慧避免这种浩劫。

WDCM上传图片

联合国会议大厅里的《格尔尼卡》

WDCM上传图片

1939年伦敦世博会时间胶囊

  2/3

  1938 年由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埋下的时间胶囊现在已经举世闻名,这是为了迎接1939 年纽约世博会举办的特殊活动,当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未来世界”,在世博会场馆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时间胶囊,它只有在5000 年后才能打开,时间胶囊里有各种记录当代文明的物品,其中在布料、种子、香烟、剃须刀等物品中间,还有爱因斯坦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WDCM上传图片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WDCM上传图片

  这是一位科学家,一位哲人、一位先知在感受到战争的气息之前发出的警示,然而这位科技巨人的警示并没有阻止人的恶念和贪欲,就在这届世博会开始后就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机器碾过后,我们才感觉和平的弥足珍贵。

WDCM上传图片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原子塔

  3/3

  从上述爱因斯坦的预言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技是一种双刃剑,既能够带给人类福祉,也能够因为贪欲而产生的无序性给人类带来灾难。1958 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二战结束后人类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该届世博会上的原子塔就是带有这种含义的展项,原子塔的创意是将金属铁分子放大1650 倍,原子塔由9 个巨大的圆球组成,球体之间用巨大的钢管链接,九个球体既代表了9 个铁原子,也代表了比利时的九个省,最高的球体是观光厅,其他的球体内分别有原子能、核技术、太阳能等人类和平利用科技的展项。

WDCM上传图片

  这不禁让人想到1945 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这对结束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区的战争具有推动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也让人对这种巨大的可怕的力量产生的深深的恐惧,给该地区的平民造成了不可愈合的伤害,甚至核辐射的恶果延传至子孙后代。

  历史上人类民族之间的冲突从来没有像20 世纪那样形成世界范围的战争,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灾难,如果说人类的贪念、野心是其根源的话,那么通讯、交通等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军事人员和军事物资在世界范围内的运输成了一种可能。世博会举办之初也尽是宣扬科技和人类力量的舞台。曾经在世博会大放光彩的蒸汽机、内燃机使人类得以日行千里,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电报、电话使人们拥有了“顺风耳”、“千里眼”。这些都成为当届世博会的明星展项,但是也是这些发明创造,使得源于西方国家的战争触角扩大到了几乎世界每个角落。我们可以联想到普法战争中的克虏伯大炮。1914 年德国东西两线迅速运兵,可以联想到希特勒在“狼穴”中指挥北非的战役。这种人类的极端活动依靠了科技的力量,变得强壮有力,比以往冷兵器时代造成的灾难更加深重、破坏力更为强列。人类的科技通过世博会得以迅速传播,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深深影响了人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欣欣向荣。如果说蒸汽货车带来了人们出行的方便,也可以说把战争带到了远方;如果说燃气机的出现,成就了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汽车文化,却也不能忘记各种类型的战斗机和坦克。世博会如果说是一种容器,我们不能仅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世博会中曾经出现的展品、展项,也要看另一方面,包括战争等不光彩的东西。

  此外,除了上述战争外,曾经的世博会也曾毫不避讳地展示西方发达国家对殖民地地区的殖民成果,毫不掩饰地表现着西方的优越感。

WDCM上传图片

  1883荷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与技术产品世界博览会

WDCM上传图片

1910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曾经举办过多次以殖民地为主要题材的世博会,如1883 年阿姆斯特丹殖民地与技术产品世界博览会、1910 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1930 年安特卫普殖民地、海运和弗莱芒艺术博览会、1931 年巴黎世界殖民地博览会。在这些殖民地世博会和其他世博会中,有许多以殖民地人民落后生活状态为展示对象的展项,来供当地观众消遣。

  在世博会早期,清政府授权由外国人赫德把持的海关主持筹备中国参展,这些初期的展览对中国走向世界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历届世博会上可见中国送展的小脚造型、鸦片烟枪、枷锁刑具、鬼判地狱等“痈疽之物”,以迎合西方人的猎奇和突出西方的文明和进步,如1867 年巴黎世博会上展出中国巨人詹五九和侏儒、1876 年费城世博会、1901 年布法罗世博会以中国侏儒招徕游客。

WDCM上传图片

  1904 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的菲律宾民俗村是世博会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展示。和圣路易斯安娜一样,菲律宾作为美国在美西战争后获得的殖民地,1904 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以纪念路易斯安那购地100 周年为主题,美国政府设立菲律宾风俗村是为了进一步展示其治理殖民地的成果。村中的土著居民和原始部落场景全部为等比复制。土著白天为参观者跳舞、晚上就住在世博会园区的村落里。男性赤裸着上身、只在腰间围一条破布或者兽皮;女性穿着皮裙,佩戴特别的首饰。

WDCM上传图片

1904 年圣路易斯世博会

  同样这届世博会上也展出了因纽特人的小屋,满足了美国人对异域文化的好奇。

  但是1831 年在巴黎举办了反殖民主义展览,场地就安排在1931 年巴黎世界殖民地博览会会址的旁边,9 月19日对公众开放,持续到1932 年。该展览与殖民地博览会的宗旨完全相反,专门展示殖民帝国在殖民征服的过程中所犯下的种种罪行。

  这场展览的名字是“关于殖民地的真相”展览共分三部分。第一展厅回顾了殖民征服的历史,展示了殖民化过程中的罪行。展览引述了法国作家郎德和纪德对殖民地苦役制度的批判。另外,也提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于欧洲的殖民部队。第二部分介绍了苏联的“民族政策”,将其与“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相比较。第三部分则介绍了殖民背景下的文化问题。

  可是在当时“白人至高无上”的舆论压力下,这个展览极不成功,很少有人观看。8 个月的时间里参观者只有5000多人。与法国官方举办的殖民展览相比,这个人数显得微不足道。

  所以说历史上的世博会发端于工业革命,并没有拒绝战争的题材和因素,没有拒绝征服异族的虚荣。

  但是,世博会上也有面对共同问题表现出的共同努力,如1873 年维也纳世界工业博览会期间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专利大会、1878 年巴黎世博会期间形成的伯尔尼保护艺术和文学作品国际联盟及其《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889年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1889 年巴黎世博会期间召开,这次提议把1886 年5 月1 日定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纪念日,这也是国际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但是这在当时始终没有成为世博会的主流题材,直到现代世博会才慢慢变成了人类相互交流共同应对难题的平台。

WDCM上传图片

1873 年维也纳世界工业博览会

WDCM上传图片

1878 年巴黎世博会各国展馆街

WDCM上传图片

1889 年巴黎世博会

  1958 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主题是科学主导的文明与人道主义;日本1970 年大阪世博会,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直接将人类、进步、和谐这些文化概念作为展示主题,从而脱离了之前科技为主的产品展示;美国1974 年世博会,其主题是“无污染的进步”,直接指向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旨在探索未来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和谐新模式;韩国2012年丽水世博会的主题是“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展示的主题则是占地球表面70%的蓝色家园;意大利2015 年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是“滋养地球”。可以看到世博会不再局限于某些方面的具体的科技创造,不再追求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力赛跑。现代主题涉及人类共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科技发明开始转向环境、能源、海洋、城市,慢慢远离了战争,世博会各国间相互竞争的性质慢慢减弱,逐渐变成一种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时的群策群力,可以说,世博会之前从人类利用科技相互竞争的关系,变成人类与科技、与自然等共同条件的伦理试验田。

  心理学上有前台和后台之说,意思是说人们往往在人前表现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而会隐藏自己较为不光彩的一面。世博会也一样,世博会在历史上不仅仅是展示新奇的迪斯尼乐园,它也如硬币一样,有着两面性,既是人类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成果展,也蕴藏着人类的无知、狭隘、妒忌。

  作为人类活动的集中表现,在宣传效果上,世博会确实起到了扩音器的作用,好的会放大,坏的亦然。世博会是当时社会集中交流的场所,是那个时代的浓缩的精华,也毫无疑问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态,包括战争的对立状态、甚至有时也直接展现出战争的手段,或者世博会上某些新发明新发现被以后的战争运用。当世博会的方式不能足以承载人们的欲望和贪婪时,战争则粉墨登场。

  曾经作为多次世博会场地的巴黎夏悠宫曾经见证了世博会的辉煌;也曾经在二战期间挂上纳粹十字标志;也曾经在解放巴黎前架设对空炮打击纳粹军队;也曾经在其周围的临时建筑里召开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也曾经作为北约的临时驻地;但是现在则是博物馆、歌剧院。世博和战争的历史都曾在这里碾过,但是时间的车轮会将我们引向何处却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