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皮雕剪纸惊艳米兰世博会 3件作品成为国礼

日期 | 2015-09-02 来源 | 新晚报


 参观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游客正在欣赏作品。

  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物件儿,到了国际市场上,全都成了宝贝。8月9日至11日, 两位冰城民间艺术家引爆了世博会中国馆。牛皮上雕刻的萨满、剪刀剪出的清明上河图等3件皮雕作品被留下作为国礼。
  每天只睡两小时
  赶制世博会参展作品

  哈尔滨的皮雕和剪纸,怎么就去了米兰世博会呢?这事还得从7月份讲起。今年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农业文明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而黑龙江的黑土地则极具代表性,这也是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会长张雪扬来到哈尔滨挑选项目的原因。    
  7月初,张雪扬来到哈尔滨,一眼就看中了姚敏工作室的皮雕,“首先皮雕这种艺术形式非常好,姚敏的作品雕刻手法很质朴,对传统东北农村生活的刻画惟妙惟肖,确实让人记得住‘乡愁’。而且,皮雕也非常契合世博会中国馆农业文明的主题,在国际上会非常受欢迎。”
  另一个让张雪扬爱不释手的是单虹的剪纸,特别是单虹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七米长的画卷,几百个人物,一张纸剪出来。“我是研究服饰文化的,也想借此机会尝试将剪纸与服饰结合。”张雪扬说。
  为了配合世博会主题,在张雪扬建议下,姚敏和单虹联手创作了《农家乐•在希望的田野上》、《记住“乡愁”》、《北方•我的家》三个系列的皮雕、剪纸组画。“因为时间特别紧,去意大利之前一周,我们几乎每天只睡两个小时觉。”单虹说。
  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分为天、地、人、和四个展区,其中“天”主题展区展示的是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尊重以及顺应自然求发展的智慧,姚敏和单虹的作品被安排在这里,可见国家馆对这组作品的信心。
  游客分批参观
  进来的观众都不想出去

  “在这之前,国家馆每天大概接待一万多名观众,8月9日我们展出当天,国家馆游客一下超过5万,后两天达到6万多人,游客围在姚敏和单虹的展位前,根本挪不动步。”张雪扬说。
  4590平米的中国国家馆是本届世博会第二大外国馆,但还是装不下游客们的热情。后来只能要求观众分批参观,每十分钟放300人。然而,这样的措施没什么用,因为进来的观众根本就不想出去。“有一个意大利小姑娘,一呆就是小半天,而且连续来了两天,不停地问这问那。”姚敏说。
  单虹的展位前则是各种语言的赞叹,游客们不敢相信《清明上河图》、《红楼梦》、《兰亭序》竟然是用剪刀剪出来的,直到单虹掏出剪刀现场展示。“后来就全都过来跟我握手,说想看看为什么这双手能这么神奇。”单虹说。
  原定的展期是5天,但到了第三天的时候,许多作品就已经被买走了。姚敏和单虹决定提前撤展,国家馆的工作人员请姚敏留下3件皮雕作品,并当场敲定了12份皮雕作品的订单。这些作品将作为国礼,送给重要的外宾。
  不仅如此,由于姚敏和单虹的展出非常受欢迎,国家馆邀请二人在10月世博会闭幕前,到米兰二次参展。


 姚敏和她的皮雕作品《长城》。

  姚敏
  姚敏刻皮雕辛苦能坚持的人少

  “今后皮雕会越来越少了,太辛苦,没几个人坚持得住。”虽然刚刚在米兰世博会上大放异彩,虽然自己的作品刚刚成为国礼,但谈起皮雕的未来,姚敏的担心多于兴奋。
  从一张牛皮变成一件皮雕作品,要经过选皮、绘画、雕刻、上色、防染、装裱等六道工序。“皮子必须选意大利的牛皮,防霉、防潮、防虫,而且其他牛皮处理技术不行,油脂排得不彻底,很难雕刻和上色。”
  选好牛皮之后是绘画,把皮雕要表现的主题先画出来。接下来,就是最辛苦的雕刻了,“一幅作品,要三个人雕刻一个半月,才能完成,每人每天要凿4万下以上,雕完之后还要上色。像这一幅,要经过10次上色,才能完成。”姚敏指着墙上一幅半张牛皮大小的《萨满神韵》说。
  在姚敏看来,传统手工艺术需要匠人耐得住寂寞,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吃得了这份苦。
  留不住人才只是一方面,传统的手工皮雕在市场上还要遭受现代工业的挤压。无论是印还是烫,任何一种现代工艺的生产效率,都远高于手工雕刻。手工雕刻难以控制的废品率也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一幅作品通常要凿上百万下,哪个地方错了一下,整张皮子就废了,之前的工作也都废了。”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姚敏仍然想要坚持下去,“这次世博会,证明了我们这种手工雕刻的传统艺术是有价值的,也是有市场的。今后我们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高端私人订制上,只有让传统艺术创造商业上的价值,它才能传承下去。”


 
 单虹和她的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局部)。

  单虹
  学剪纸艺术需要静下心来

  66岁的单虹,剪纸已经剪了60多年,“三四岁的时候就跟姥姥学剪纸,5岁就基本上什么都能剪了。”
  “别人一直说我剪得好,谁家办喜事,都让我给剪点喜字窗花啥的,但一直也没觉着有啥了不起的。”
  单虹一直把剪纸当成自己的小爱好,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去了一趟俄罗斯,“当时外贸特别火,我也想去考察一下,干个外贸项目。”揣着全家仅有的3000元钱,请了一个翻译,单虹就去了俄罗斯。
  项目没考察着,3000元钱却很快花得差不多了。坐在去乌克兰的火车上,心里郁闷的单虹掏出剪子开始剪纸玩。单虹这一动剪刀不要紧,把一车厢的老外都看傻了,一个小纸片,叠一叠,剪一剪,咋就变成小鸟了呢。于是,纷纷掏出钱来要买她的剪纸。
  就凭着剪纸的手艺,单虹在俄罗斯逛这一圈,不仅把路费挣回来了,回哈尔滨之后还剩了好几千。这还干啥外贸啊,直接卖剪纸吧。于是,从1997年开始,单虹辞了工作,开始专心剪纸。
  这十多年,单虹创造了一件又一件不可思议的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红楼梦、百子图、兰亭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剪不出来的。2013年,单虹的剪纸作品“红楼梦”,作为国礼被刚果总统府收藏。
  一直到现在,单虹仍然是一个人孤独地创作着,“有人劝我收徒,但剪纸不是心血来潮就能学的,需要人静下心来。所以,有合适的人选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