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见证近现代人类文明的成果

日期 | 2017-04-28 来源 | 文汇报 作者:王彦

WDCM上传图片

世博会博物馆夜间效果图(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供图)

  “上海世博会让拥有160余年历史的世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是21世纪最成功的世博会。相信世博会博物馆将在传承世博遗产、保留世博精髓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文森特·洛塞泰斯如是说。

  2017年5月1日,由上海市政府与国际展览局合作共建的世博会博物馆将正式对外开放。这一天,也是上海世博会开幕七周年纪念日。

  从此,这座崭新的地标性文化建筑,将与浦江两岸的璀璨光华日夜相伴,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的一个亮点;对于八方来客,这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世博文化与创新方面的知识库,将是展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形象的又一扇窗口。

  寰宇的世博历史,再度进入了“中国时间”。

  卡洛斯·迪亚兹,国际展览局专家。过去的25年,他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策划过不同主题的世博盛会:塞维利亚、里斯本、汉诺威、米兰……他说:“我们现在脚下的地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博会博物馆。”

  俞力,“退而不休”的老世博人。过去的20年,他的生命轨迹与世博会严丝合缝,他将个人生活投入到了一场关乎城市盛宴与国家梦想的奋斗中。他代表上海参与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筹展,他代表中国在巴黎敲开国际展览局的大门,又在摩纳哥的申博现场扬起五星红旗。他说:“我人生的一大骄傲,是参与了爱知、萨拉戈萨、丽水、米兰等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现在,他的职业履历表上补充进了一个完美尾音———世博会博物馆。

  迪亚兹与俞力,分别是世博会博物馆前4个常设展厅,以及5-8号常设展厅的策展人。经他们手设计的展陈,条分缕析地拉直一个个问号:世博会迄今的166年对全人类的文明进程意味着什么?中华民族在世博舞台上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国际展览局又为何与上海牵手,选择这座城市作为其唯一、官方的博物馆平台?他们讲述的故事,则让一个个关键词生动了起来:“国际性”“唯一性”“专题性”“可持续性”。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博会博物馆,相得益彰。

  人类为近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所谱写的奋斗史,世博会博物馆是忠实的记录者

  常设展厅的参观从一面巨大的时间墙开始,自1851年伦敦延伸至今,166年来所有的世博会名称依次罗列。细心的观者会发现:1851年伦敦、1855年巴黎、1862年伦敦、1867年巴黎,两座欧洲城市交替着包揽了世博会最初的十多年,这背后必有历史机缘;1936年斯德哥尔摩世博会的铭牌为浅蓝色,而此前23届均为深蓝色,这想必也有机锋。

  “工业革命预示着世博会的兴起,世博会见证着城市面貌的改变。”迪亚兹解释,从一开始世博会所呈现的便与“进步”“奋斗”“发展”休戚相关。比如1:100比例还原的“水晶宫”,即便只是模型,其外在的磅礴气势,内里的精巧构造,依旧让今天的观众叹为观止。静止的“水晶宫”、动态的影像,联手还原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图景:“水晶宫”里人来熙往,而这一建筑本身,由此成为世博会的标志。移步换景到了“1900年的巴黎”,当年享誉世界的“机械宫”,囊括了彼时最先进的蒸汽动力机械装置。“巴黎全息剧场”则复现了早期的6届世博会为巴黎城市带去的翻天覆地。“夏悠宫、埃菲尔铁塔、亚历山大三世桥等地标建筑,至今都是世博会改变城市的典型案例。”迪亚兹说,如果世博会反映着人类为近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所谱写的奋斗史,那么世博会博物馆便如同忠实的记录者。

  因而,展陈设计既与时间有关,更与人类观念的演变、社会效用、城市文明进程密不可分。这就是为什么时间墙上的铭牌分4种颜色。深蓝代表综合性世博会,浅蓝是专业世博会,黄色的专属于米兰三年展,绿色的代表园艺博览会,世博会自身的功能也随时事在变迁。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球,1962年美国西雅图的太空针,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的富勒球,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太阳塔等,无不注解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迪亚兹说:“曾有人提问,世博会博物馆的展项与通常概念上的历史博物馆有何区别。我想,展品非文物价值,而是折射出人类经自身奋斗所取得的不同形态的文明成果,那便是回答了。”

  从两块长城砖到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中国自信、中国贡献赢得世界注目

  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的陈列柜里,有两块刻满岁月风霜的砖石。“两块长城砖,代表新中国亮相世博会的大舞台。”能说清楚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俞力再适合不过。从1997年初次与昆明园艺世博会相逢,他的头衔日渐增多,但每一个必有“世博”二字。

  2002年初,俞力代表上海赴巴黎国际展览局总部资料室搜集世博会的历史材料。雨果大街56号,他推开那扇厚重又古典的大门,里面琳琅满目,仅罗列资料的目录册就有178页。“178页,数千条目,我翻遍所有,只找到2条目录与中国相关———昆明园艺博览会、上海申博资料。”15年前的往事,他说自己仍能感知当时的震惊,“我被刺激了,我们泱泱文明大国,在这个国际性展会的百多年历史中,竟然是近乎缺席的”。回国后,俞力和同事们设计了一面历史墙,以时间为坐标,用200多张图片浓缩世博会一个半世纪的变迁。在中国申博部分,他们留下空白,意味着“在世博会的历史画卷上,中国等待挥毫泼墨”。

  事实上,俞力后来发现,中华民族早在第一届世博会上就搭建了中国馆。世博会博物馆的展陈中就有一张1851年中国馆的插图照片。但没能在国际展览局的官方史料中留下蛛丝马迹,与晚清政府的羸弱不无关系。他记得,甚至比上海世博会184天的正式会期更早,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就开始了冷思考。怎样总结和继承世博遗产,怎样研究世博主题,怎样让这届凝聚无数人智慧和汗水的盛会具有长远的文化影响力,这些命题,几乎可看成世博会博物馆最早的驱动力。

  “就像世博会从欧洲走到北美,有历史的渊源,中国在世博历史上扮演何种角色,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的选择。”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有个观点,他们之所以选择将其全球唯一的官方博物馆和文献中心设立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是其一;最关键的原因,是国际展览局看到了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旅游城市的活力,更看到了上海与整个中国在推介国际世博品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觉与使命感。这些将给世博带去难以估量的生机。

  截至目前,世博会博物馆拥有18784件/套藏品。未来,特效电影、讲座、论坛、文献中心、教育中心等将陆续丰满全球世博文化的羽翼。从被湮没的痕迹到两块长城砖,再到眼前包罗万象的官方博物馆,中国自信、中国贡献赢得了世界的注目。国际展览局的专家们认为,世博会博物馆对于寻求共同合作的中国与世界,亦是个重要平台,意义深远。

  曾经的门牌号消隐在时间里,一座属于公众的人文家园即将拥抱你我他

  展览的主角当然少不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步入常设5-7厅,亲切感扑面而来。这里有7年前参观者见过的精品,诸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影像,也有以多媒体手段制作的上海从申博到圆满举办世博会的全部历程;展厅走廊尽头,一人高的海宝再迎宾朋;展厅内,博物馆用展品浓缩了上海世博会246座展馆的精华:但丁像、圣火传递灯、爱因斯坦相对论手稿、智慧锁蒙古包、“露西”骨架……

  也许,林林总总的展项里有几样物件不那么起眼。属于那个夏天的“排队利器”折叠小板凳被郑重收纳进玻璃柜。“小白菜”志愿者、参观者、记者、工作人员曾经用过的便笺、外卖单,拍过的照片,写下的留言,做过的报道等等,7年前每一位盛会的参与者或都能从满载记忆的陈设上找到自己的痕迹。从申博成功到完美举办,这座城市所经历的一个个成功、精彩、难忘的瞬间,浮上心头。

  世博会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中,还有一条不得不提———世博会博物馆将成为面向市民、着眼未来、开放性的新型博物馆,成为一个分享世博成果的城市客厅,聚焦未来发展的世界之窗和演绎欢聚融合的人文家园。“欢庆之云”与“历史河谷”间,公众学习、小憩、相聚、交流,都有了诗意又现代的环境。

  展览的尾声,“耀华路大马家宅38号”“上南路242号”“江边路十五弄2号”……这些绿底白字的门牌号如同一个个坐标。曾经,它们因上海世博会而消隐在了时间里,但现在与未来世博会博物馆把它们请进了城市的记忆中。这些门牌号所对应的土地不复原貌,但新的人文家园即将拥抱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