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即宣言:世博会留下哪些全球性地标?

日期:07-04-2018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世博会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高度浓缩的展会,无论是展品还是展馆都代表着人类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几乎所有世博会的国家馆都是由当时该国最著名的设计师与建筑师建造,因此,这些建筑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建筑样式,可以说我们今天城市里所有建筑都能在过去历届世博会的展馆中找到影子。

  世博会建筑

  “特赖龙”和“佩里球”  

  1939年纽约世博会“泰龙”和“佩利球”

  如果说每届世博会的中心建筑都力求具有符号意义,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特赖龙”和“佩里球”可谓最成功的范例。

  

  1939年纽约世博会“特赖龙”和“佩里球”

  设计者是日后负责建造联合国大厦的哈励逊和同伴伏霍克斯,他们的方案从1000多个竞赛作品中胜出。  

  “特赖龙”和“佩里球”在纽约世博会结束后便匆匆拆除

  “特赖龙”是底边19米、高188米的正三棱锥,“佩里球”则是建在喷泉上的直径55米正圆球。这两个纯白色巨大建筑有3000吨钢铁骨架和轻质石膏板外层,屹立在1000根防腐处理过的花旗松桩体和1500立方米钢筋水泥基础上,用世界最长的电动扶梯连成一体。  

  世博会博物馆第3展厅“乐观信念”展出的特赖龙和佩里球模型

  尖塔和圆球既强烈反差又高度和谐,既阴阳分明又伉俪相得,成为法拉盛公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地标。靠着圆规直尺最简洁的几何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昂扬的激情,“特赖龙”和“佩里球”被视为现代派建筑的标本。这对“鸡蛋与大头针”也启迪这未来派和立体派的灵感。可惜“特赖龙”和“佩里球”在纽约世博会结束后便匆匆拆除,将钢材勇于二战的军需生产了。

  原子塔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原子塔

  当人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重建文明,广岛蘑菇云的阴影和冷战核威胁的利剑仍然在空中高悬。原子,这个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精灵成了全球持续关注的头版头条。  

  世博会博物馆第3展厅“乐观信念”展出的原子塔模型

  198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沃特金设计的标志性建筑“原子塔”恰好回应了人类渴望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呼声。幸运的是,比例是钢铁企业曾经准备建造一座头朝下的埃菲尔铁塔最终没有实施。更辛运的是,原子塔作为临时建筑也像埃菲尔铁塔一样在世博会后被永久保留下来,并成了比利时的象征。如果当年建造成“拿大顶”的埃菲尔铁塔,就没有今天几乎和埃菲尔铁塔并肩媲美的原子塔了。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原子塔夜色中的“电子云”

  在核子反应中,铁是重元素裂变和轻元素聚变的共同终止点。纯铁在低于912摄氏度时,微观空间结构是9个铁原子组成的“体心立方晶格”。沃特金“偷窥”了大自然的设计蓝图,将“原子塔”建成一个放大1650亿倍的铁晶胞。9个铝制外壳圆球代表9个铁原子,每个直径18米,彼此用直径3米的钢管连接并安装电梯,远看恰如铁原子之间的金属键。圆球在夜间发出的熠熠闪光则象征着电子云。  

  原子塔内部电梯

  原本设计让“原子塔”像芭蕾舞演员那样一个足尖着地,但为了确保塔身屹立不摇,还是让3个下层“铁原子”各长了一条倾斜17度的“腿”。钢筋水泥基础深17米,共打桩123个。沃特金还用“原子塔”整体模型进行了几个月的风洞实验,让这个“玩杂技”的特型建筑能抵御最强的飓风。塔内最先进的电梯可在23秒内从地面到达102米高的顶端圆球。透过有机玻璃窗口仰观俯察,世博会展区尽收眼底,滑铁卢风光也遥遥在望。“原子塔”是“原子时代”的徽记,消除人们对原子的恐惧并激发对原子的兴趣,也兼顾了展示比利时钢铁企业的初衷。

  太空针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太空针”

  突飞猛进的世界转眼间又把历史改写成了“太空时代”。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随后急起直追,“太空竞赛”由此拉开序幕。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主旨是“太空时代的人类”,格雷厄姆公司设计的标志性建筑“太空针”就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拔地而起的3支钢架凌空会合又彼此张开,轻轻托举着一只硕大的“飞碟”,充满了神奇浪漫的科幻气息。“太空针”高184米,“飞碟”直径42米,成为密西西比河西部首屈一指的地标。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太空针”内部结构

  加州理工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建筑系教授参与了工程设计,“太空针”足以承受每小时320公里的飓风和9级地震,这种超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来自10米深、6000吨重的钢筋水泥基础。当地下部分的质量几乎和地上部分相等,“太空针”的重心仅仅高于地面1.5米。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说,“太空针”上的“UFO”是美国总统在地球遭到劫难时逃往外星的飞船。可惜肯尼迪总统按动西雅图世博会开幕的电钮后,没来得及一睹“太空针”的芳容。他的遇难也纯属祸起萧墙。  

  世博会博物馆第3展厅“乐观信念”展出的太空针模型

  1964年纽约世博会继续紧扣“太空时代”主题,美国钢铁公司在法拉盛草地公园的“泰龙”和“佩利球”旧址地基上树立了一个高43米,直径37米,重400多吨的不锈钢地球,成为该届世博会最醒目的标志。这个“地球上最大的地球”建造起来颇有难度,因为“五大洲”质量分布极不均匀,严重的偏沉和头重脚轻需要在结构上平衡。

  

  1964年纽约世博会不锈钢“地球”

  而点睛之笔和破题之处是“地球”外面的三道不同角度的圆环。分别标记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美国宇航员格林和第一颗通信卫星绕地运行的轨道。最初设计方案准备让已有的十几颗人造卫星全数出台,但一来高低远近错杂,二来其中的同步卫星根本没有相对于地面的轨道,于是最终选择三个作为代表,已经足够显示人类在太空时代的辉煌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