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和世博会有关的书,你知道吗?

日期:04-24-2019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有些书籍和世博会也有紧密的联系,你知道吗?

  水晶宫形象融入俄罗斯文学

  1851年世博会使水晶宫名扬天下,甚至被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小说《怎么办》描绘为社会理想的建筑。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怎么办》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俄罗斯将会把大片的草原变成耕地,将会用玻璃和钢筋造成水晶宫(就像19世纪伦敦的crystal palace),电的秘密将被揭示而造福人类。”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水晶宫注定要走进俄罗斯的文化和政治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在1859年参观了它。

  当时,这座大建筑影响了伦敦中心活跃的生活,因而被拆除。后来被移到伦敦郊区的塞登哈姆,正是水晶宫成了《怎么办》一书中薇拉·巴甫洛夫娜第四平梦中未来公社成员所居住的大楼的原型。

  俄罗斯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异常敏锐地将宫殿的铁质元素换成了铝——一种当时比黄金还贵重的金属。当时铝的产量很低,用来做首饰制品。

  1867年巴黎世博会激发的文学想象

  在《海底两万里》的开篇,凡尔纳描绘了一艘神秘的潜水艇——"鹦鹉螺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

  1866 年所发生的神秘离奇的怪事,无疑许多人迄今记忆犹新。这种怪事,特别在航海人员中间引起了强烈不安……

  这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依靠船体内在的涡轮机电解海水中的氯化钠离子来发电,迸发出惊人的速度,当时社会的轮船根本跟不上它的脚步。

  小说主人公尼摩船长正是驾驶着"鹦鹉螺号",开启了海底两万里的旅程,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途中也经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诸多险情。

  ——凡尔纳《海底两万里》开篇

  

  科幻作品中的“鹦鹉螺号”

  其实小说中尼摩船长驾驶的"鹦鹉螺号"潜水艇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凡尔纳的写作灵感正是来自1867年巴黎世博会。

  1867年巴黎世博会展出的由美国人哈雷尔特设计的潜水钟也叫“鹦鹉螺号”。这很可能是凡尔纳笔下的“鹦鹉螺号”潜水艇名称的来源。

  而《海底两万里》中的潜水艇在一些细节上也与在世博会展出的潜水钟相吻合,比如用螺栓固定的钢板、两侧的装水舱、透镜形状的玻璃窗等等。

  大作家雨果与1878年巴黎世博会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主持的艺术与文学遗产会议。该会议主要讨论了作者和出版商的权利保护问题,包括屠格涅夫在内的众多作家、艺术家和出版商出席了大会。会上成立了非政府间组织“国际文学艺术协会”,并通过了一项制定国际公约的决定。

  

  维克多·雨果

  1878年5月30日,正值巴黎世界博览会举办期间,也是伏尔泰逝世百年纪念。为缅怀这位法国启蒙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77岁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纪念仪式上发表了《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著名演讲。

  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

  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中经典语录

  雨果的这篇演讲以“100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开始,高度概括了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随后,雨果回顾了伏尔泰一生的主要成说,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并强调了其伟大的人格。整个讲座高潮迭起,充满了感染力,吸引了大批世博会的参观者。

  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的这篇演讲不仅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名篇,两位大师穿越百年的思想交会也为世博历史留下一段佳话。

  海伦·凯勒书中回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对于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人来说,光明只是奢望。可是海伦凯勒却在1893年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开始了自己的光明之旅。

  

  1893年世博会上,海伦凯勒亲手触摸过的贝壳小船

  海伦·凯勒指尖掠过一艘船的模型、一块南非钻石、一部电话机、留声机等许许多多她从未听说过的物品。40年后,她在那本曾经激励了无数读者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博览会上度过的这3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中国文人书中畅想世博

  在中国近代观察西方的文字当中,博览会都成为记述的热点。在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博览会被视作强国和文明的象征。

  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郑观应《盛世危言》

  100多年前,在《盛世危言》《赛会》一章中,郑观应最早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设想,甚至举办办法、经费筹集、辟地建屋等具体问题,他都一一想到。

  文中还提出具体的筹办步骤:先组织小规模的展会,再逐渐推广,希望能和西方各国“并驾齐驱”,致使国富民强。最后希望当事者高瞻远瞩,大力支持。

  

  郑观应创作《盛世危言》

  上海青浦人陆士谔甚至在他的幻想小说《新中国》里,借助梦境,虚构了1851年(宣统四十三年)上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情形。

  “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

  ——陆士谔《新中国》

  梦境中的浦江大铁桥、地铁(电车隧道)、越江隧道等三大工程及其方位,竟然和现在的南浦大桥、地铁一号线及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出奇地相仿,令人惊叹。

  

  陆士谔的幻想小说《新中国》

  当我们捧起这样的一本书,来感悟168年世博的情怀。它可以给予作家创作的灵感,可以给予诗人光明的旅程,可以给予国家振兴的希望。翻开这些书,让历史深处不再有忧虑,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你的心中是不是也已经有了答案了呢?

  资料:世博会博物馆文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