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救护车”发展史,做模范吃瓜群众

日期:03-18-2020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2020年刚开始,新型冠状病毒打了人类一个措手不及。这段日子里,每当救护车呼啸而过,特有的警笛声既让人心惊,也让人心安。这个刺耳的声音既说明有人遇到了危险,也说明医护人员正在开展行动。

  如今,我们已对救护车习以为常,司机朋友知道为救护车主动让行,看过医疗影视作品的“吃瓜群众”也能说出一些救护车的车内设备。

  不过,从15世纪出现在西班牙的战场算起,“救护车(ambulance)”用了约600年的时间,化身为车,走出战场,融入日常生活,发生了什么呢?

  曾经,“救护车”不是车,它是?

  根据《牛津词源词典》,英语单词“ambulance”来自法语,词根是拉丁语“ambulare”,意为“可移动的”。“ambulance”最初的含义为“可移动的野战医院”。美国18世纪、19世纪的军事文献对“ambulance”的描述也往往是“经常出现在掩体后方,是由几个有各自功能的帐篷联合组成”。

  世博文献从最初就有了“ambulance”的身影。《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官方展品目录》的“第十组”就记载詹姆斯·维奇(James Veitch)发明的一件名为“medico-chirurgical ambulance”(内外科手术台)的展品。这件展品的主体是一张有支撑立柱的台面,长3英尺4英寸(约101.6厘米),宽2英尺(约61厘米),两侧各有一个可折叠的、用于承载病人胳膊的侧翼,桌下有可以放置各种用品的收纳空间,有较好的便携性,适用于战地紧急手术。

  

  《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官方展品目录》

  世博会博物馆馆藏

  后来,救护车只是“车”

  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世界各地战争频发,军队对转移伤员的运输工具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但现实却不容乐观。1873年出版的《1775年到1873年美国军方医疗部(报告)》记录了外科医生詹姆斯·曼的战地报告:运输伤员的工具曾经竟然是“雪橇”,伤员们往往要被雪橇拖着移动几十英里的路程。

  

  于是,“ambulance-cart”、“ambulance-wagon”(救护车厢、拖车)甚至是“ambulance train”(救护火车)应运而生,它们多由拖车、马车、火车车厢改装,“ambulance”这个词也开始有“用于运送伤病员离开战场到救治地点”的特定含义。1858年,纽约医生摩西设计了一种车厢,并第一个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以“ambulance”(救护车)为名称注册了专利:

  救护车(厢)很像一辆公交车,后部有两级台阶供人进出,内有18人的座位——14人坐在车厢里,4人坐在前排。通过升高内侧座椅的翻盖并用所附的支柱支撑,并从永久座椅的靠背上取下垫子,可以组成一张床,允许在紧急情况下一人至三人躺下。如有一人卧,则十二人坐;二人卧,则八人坐;三人卧,则六人坐。

  

  1858年美国第一个救护车专利

  来源:美国专利和商标局

  在此之后,“ambulance”就频频作为展品出现在世博会的展品目录和各类报告中:

  

  欧洲、美洲等很多国家都展出了救护车。在这个阶段,救护车主及车内用具主要作为战争用品被展出和研究,几乎只有运输而没有救治功能,救护车移动的动力为人力、畜力,也有火车头。

  《1867年巴黎世博会英国总代表致国会和女王的报告(第一卷)》如此描述:

  

  

  《1867年巴黎世博会英国总代表致国会和女王的报告》封面

  盖蒂研究所馆藏

  1794年创立的萨福里与摩尔药店的“救护车外科手术工具箱”斩获了当年世博会的银奖。

  

  医疗用品类金银铜奖名单

  盖蒂研究所馆藏

  

  外科手术工具箱(同期品)

  惠康博物馆藏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救护车

  美国陆军部医务总监办公室军事医疗博物馆藏

  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为期三天的军队医疗服务国际会议召开了。

  

  《军队医疗服务国际会议录》

  国际展览局图书馆藏

  法兰西伤兵救援协会的代表雷安特在会议上介绍了该协会所设计的几种救护车改进模型。

  一种模型在旧式的四轮马车救护车的基础上,增加了尽可能简化的担架悬挂结构,减少故障率也可装载三层担架(下图左侧)共六名伤员,提高了运输效率。

  

  法兰西伤兵救援协会的救护车模型1

  国际展览局图书馆藏

  该协会提出的另一种多层担架救护车模型,上层的担架可以由摇杆(下图车厢底盘处)升降,不用人工,这既节省了人力,又能让担架更平稳,减少伤员震动。本车还可以让轻伤患者坐起,最多可以运送十人。

  

  法兰西伤兵救援协会的救护车模型2

  国际展览局图书馆藏

  在新生事物的初级阶段,人们的注意力通常在事物本身。这十几年的世博文献中,人们对救护车展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载客量、内部布局、伤员运输稳定性、车内用品等问题,而政府监管、市场服务等方面还没有走到台前。

  战地“方舟”出入大街小巷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国家拥有并在世博会上展示救护车。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亚洲的日本和南美的巴西都展示了本国的救护车。

  从19世纪末开始,救护车运营管理体系、行业协会年报、从业人员培训等也和救护车一起,成为世博会展示内容,折射出了行业的发展壮大。

  同时,从展品目录能看出救护车除了战场外,在民间也逐渐有了应用场景:

  

  不过,其实救护车的民间应用开始得更早一些。1869年,贝尔维尤医院在美国纽约创立了救护车服务。

  

  贝尔维尤医院的救护车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档案

  救护车成为“救护”车

  早在1878年巴黎世博会军队医疗服务国际会议上,奥地利人诺依多菲尔就提出了“前卫”的理念:救护车应该能够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为搭载的病人提供营养、减轻痛苦、治疗伤口,即救护车应该是“救护”车。

  不过即便历史推进到19世纪末,汽车被发明,救护车由汽车改造,他的这一想法还是没有完全实现,救护车的医疗功能仍然有限。

  《惠康研究机构参展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报告》显示,1915年成立的战争救护车建设委员会就设立基金,以奖励改进救护“汽车”的项目,并收到233项方案。评审通过的方案将为战争办公室、英国红十字会、圣约翰救援会等机构提供帮助。

  

  在这之后,救护车在动力、外形、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迭代发生了成百上千次,化工、电力、医疗等多个行业的科研创新也同步推进,救护车终于在近百年的时光里一步一步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一个100年前的人想不到、造不出的样子。

  故事看到这里,作为吃瓜群众,应该能理解救护车的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那么,本次疫情的疫苗和特效药研发也不例外。所以,理智地理解科研存在一定的周期,并对未来抱有期待,应是当今吃瓜群众的基本修养。

  第二项基本修养,就是做好百年之前的吃瓜群众都能做好的事——戴好口罩。

  

  1918年美国大流感中戴口罩的电梯女孩

  工业和历史博物馆藏

  否则,是会被警察带走的。

  

  1918年大流感中一名男子被警察带走

  加州州立图书馆馆藏

  作者:陶成、张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