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冷门趣闻:论一个“杠精”如何造出了树精

日期:04-24-2020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世界读书日”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希望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以下的这些与世博会有关的书,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从世博汲取创作灵感的呢?

  《树精》

  

  安徒生参观了1867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博会。当时,一位丹麦记者发表文章声称巴黎世博会的宏伟场面,只有英国作家狄更斯才能描述得出。安徒生因此萌生了以巴黎世博会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想法。《树精》创作完成于1868年,收录在同年出版的《安徒生全集》第28卷。

  摘录:

  这儿有埃及的皇宫,这儿有沙漠的旅行商队。这儿有从太阳的国度来的,骑着骆驼走过的贝杜因人,这儿有养着草原上美丽烈马的俄国马厩。挂着丹麦国旗的、丹麦农民的茅屋,跟瑞典达拉尔的古斯达夫·瓦萨时代的精巧的木雕房子,并排站在一起。美国的木房子、英国的村屋、法国的亭子。

  《海底两万里》

  

  小说中尼摩船长驾驶的"鹦鹉螺号"潜水艇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凡尔纳的写作灵感正是来自1867年巴黎世博会。

  1867年巴黎世博会展出的由美国人哈雷尔特设计的潜水钟也叫“鹦鹉螺号”。这很可能是凡尔纳笔下的“鹦鹉螺号”潜水艇名称的来源。

  《海底两万里》中的潜水艇在一些细节上也与在世博会展出的潜水钟相吻合,比如用螺栓固定的钢板、两侧的装水舱、透镜形状的玻璃窗等等。

  摘录:

  1866 年所发生的神秘离奇的怪事,无疑许多人迄今记忆犹新。这种怪事,特别在航海人员中间引起了强烈不安……

  这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依靠船体内在的涡轮机电解海水中的氯化钠离子来发电,迸发出惊人的速度,当时社会的轮船根本跟不上它的脚步。

  《环游地球新录》

  

  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世博会,清政府受邀组团赴会。李圭时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秘书,随团参会,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团队唯一的中国人,1878年,李圭出版《环游地球新录》一书,该书为中国人环游地球的第一部游记,也是第一本详细记录世博会的中国专著,李鸿章为其做序,全书共四本第一本记载了费城世博会的参观经历,后三本分别记录了其在美国、欧洲、东南亚三地见闻。

  摘录:

  “中国赴会之物,计七百二十箱,值银约二十万两。……北向建木制大牌楼一座,上面大书‘大清国’三字。横额曰:‘物华天宝。’联曰:‘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此为德君嘱圭所拟者。”

  《巴黎夫人在芝加哥》

  

  1892年,法国雕塑家里昂?格兰丁受邀前往芝加哥,参与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标志性景观哥伦布喷泉(世界上第一座电力喷泉)的设计。格兰丁的夫人随其一同来到芝加哥。美国的自由氛围令格兰丁夫人深受触动,她在书中对19世纪晚期欧美两种文化进行了对比,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西方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源。

  评论摘录:

  “我必须要说,这次在芝加哥举办的博览会受到了如此多的批评,但它的确是了不起的,比以往所有的博览会都要好。以法国贫乏的资源,我们永远无法匹敌它的辉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对于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人来说,光明只是奢望。1893年,海伦凯勒通过触摸的方式参观了1893年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

  海伦·凯勒指尖掠过一艘船的模型、一块南非钻石、一部电话机、留声机等许许多多她从未听说过的物品。40年后,她在那本曾经激励了无数读者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留下难忘的记忆。

  摘录:

  “我会把第二天留给博物馆,因为在那里,会有世界的光明,会看到世界的未来和希望”。

  “博览会上度过的这3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

  《1904 美国与加拿大游记》

  

  这本游记写于1904年,但正式出版却在2014年,100多年间,原作一直保存在英格兰东南部一间乡村别墅的阁楼上。它的作者是一名普通的英国主妇玛丽?邓坎布,1904年她与丈夫到访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玛丽在游记中记录了大量与世博会有关的、非常生动的细节。

  摘录:

  “电力馆是博览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场馆之一……托马斯·爱迪生是其中一个展区的电气工程首席顾问,这个展区展示了他的很多发明构想。他为汽车设计的蓄电池,重量轻,放电率高,受到了工程师和普通观众的广泛关注。”

  《流浪村:逃往世博会》

  

  美国作家温蒂·麦克卢尔创作的“流浪村”系列儿童小说,讲述了一群孤儿逃离大人,在森林中自建家园。在第三部《逃往世博会》中,一位神秘人物要求孩子们将一样东西带去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但这趟旅途却充满危险。

  《我们在世博会上看到了什么》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伊丽莎白?戈登在1915年出版了一本“书信集”,以一对双胞胎小姐妹的口吻给她们家乡的表亲写信,描绘她们在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的见闻。全书29封书信,介绍了包括机械馆、交通馆、中国馆在内的多个世博会场馆。

  摘录:

  “有一天,我们去了中国馆,在那里好好逛了逛。那里真是太棒了,我们根本不想离开。刺绣非常美,我们不可能做得出来。手工雕刻的柚木家具也很美……在这里展出的宝贝,除非你亲自去中国,否则不可能看得到。”

  《白城恶魔》

  

  2003年,美国著名纪实作家埃里克·拉尔森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一部非虚构类作品。全书具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的主人公是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总工程师,另一条线的主人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记录在案的连环杀人魔。

  两个主人公从未谋面,却因为世博会被联系起来,奇迹与谋杀交织呈现,使这本非虚构作品有了小说的戏剧性效果。

  摘录:

  在如此混乱的时局中,一位年轻英俊的医生做出这些暴行而不被发觉,也可以说得通。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连十分冷静的人也很难再理性地审视这个凶手。他形容自己为“恶魔”,并且声称自己的容貌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些将他绳之以法的人身上开始发生许多奇怪的事情,以至于他的说法看起来几乎像真的。

  在世博会诞生的一百多年里,人们走进它,认识它,把灵感和记忆诉诸笔端,凝结为未来的幻想、生活的倒影以及诡异的场景。今天的我们去翻开这些书籍,就如同经历了一段段世博探险之旅。更多的精彩值得我们不断寻觅!

  资料:世博会博物馆文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