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揽月|世博会上的月球轨迹

日期:02-25-2021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1961-2021

  一直以来,大家都对于月亮充满好奇。在古时,人们吟咏它、用它寄托情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进入近现代,各个国家也都铆足了劲,对咱们这颗唯一的卫星展开了各种探索。

  从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到月球上的火山口,到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改编的《月球之旅》,再到轰轰烈烈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不知道这两天,大家有没有被我们国家的“月球样品”刷屏呢?

  月球

  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样品海报图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微博

微信图片_20210225140405.gif

月球样品动图图片源于国家博物馆微博

  它的材质是人造水晶,高38.44cm,象征地球与月亮间的平均间距384400km;内部由地球、中国地图、月球、月壤等组成;容器内设计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相隔9.9cm,取意古人所描绘的“天有九霄”。

  尚未看到月球土壤实物之前,我们可以先来回顾一下,世博会所见证的人类月球探索之路。

  一起来暖暖身——

  阿波罗登月计划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它由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58年成立,随后1961年肯尼迪总统向世人宣布了一项宏伟的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

  世博会上揭开面纱

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内太空船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是阿波罗计划的一次造势。在这届世博会上,由天才建筑师、艺术家富勒设计的美国馆成为该届世博会最令人瞩目的建筑。而除了建筑本身,在富勒球展馆顶部的“太空观景台”展示了登月方案的细节和实体模型,揭开了阿波罗计划的一角。

  “月亮石”亮相世博

  1970年大阪世博会,美国馆内展出的月亮石,是1969年美国宇航员自月球上采集的岩石标本。这枚灰棕色的月球石外观和大小与鸡蛋相仿,安置在高耸的台基上。

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的月亮石展台

  故事往回拨一年,1969年7月16日,也是历史长河中看似平凡的一页,阿波罗11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0日在月球“静海”着陆。7月21日凌晨2点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左脚踏上了月面,说出了那句流传下来的名言。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

  在该届大阪世博会上,美国馆的镇馆之宝即带回来的“月亮石”,也成为该届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

  这件由阿姆斯特朗亲手凿下来的神奇标本,公众要排5个小时的队才能一睹其形貌。媒体以“七小时8000人参观月球石”为题形容它的轰动。

1970年大阪世博会展出的月亮石

  最终在世博期间,6400万观众沐浴了阿波罗带来的“月光”。除了月亮石,该届世博会还展示了阿波罗8号指令舱的原件和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模型,同样是人潮涌动。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曾经的先人,对月亮充满好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千年前的古人,在江畔望月怀远;

  嫦娥五号载月壤,九天揽月共欣赏。

月球样品近照

图片来源于国家博物馆

  嫦娥五号探测器将采集的月球样品带回地球,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从月球取回样品的国家。

  那月球样品有什么用?首先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其次,它面向大众,走入博物馆,使普通观众也能近距离认识月球,探索月亮这一神秘星球。

  元宵在即,闻此佳讯,更添喜气。

  唐代诗人苏味道曾吟——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千百年前热闹的景象仿佛仍在眼前,但如今又是一派新的盛世模样。往后不用羡慕外国的成就,咱也可以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里看月壤了。

  当然,在看到月球土特产之前,也不妨来世博馆温习一下人类的探月之旅。

世博馆4号展厅展板图片

  您对于月球的探索之旅还有什么感想,也欢迎在留言区与大家一同分享、讨论。

  共迎元宵,静待月壤。

  编辑:冯嘉莹

  图片部分来源于国家博物馆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