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建筑:中银胶囊塔将被拆除

日期:08-26-2021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近期,一座老旧大楼的命运吸引了各方的关注。1972年,这座建筑诞生时同样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它就是中银胶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

中银胶囊大楼©Aleks Gontarz

  中银胶囊塔位于东京市银座附近,由著名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KUROKAWA Kisho)设计的。中银胶囊塔之所以备受瞩目,因为它是世界首个具有使用功能的永久胶囊建筑,同时中银胶囊塔也是20世纪日本建筑“新陈代谢”运动的代表作。

  中银胶囊塔由两座建筑组成,包括一幢11层与13层互相连接的混凝土塔楼,塔楼由140个配备独立设施的预制混凝土胶囊舱围绕混凝土核心筒堆叠构成。

  每一个舱体都是建筑的预制件,构件在大阪制作完成后,用卡车运到东京的工地拼装,单个胶囊舱用4个螺栓悬空固定在混凝土核心筒上,每个舱体的安装时间仅需3小时,整座大楼在一个月内被组装建设完成。

中银胶囊大楼模型示意©Aleks Gontarz

中银胶囊塔的舱体搭建示意©Aleks Gontarz

    每一个胶囊舱都是相同的(长2.5米、宽2.5米、深4米,为车载最大尺寸),并设计有一个窗户。每个胶囊空间中配备独立的浴室单元、空调系统、彩色电视机、电话、家具等。在黑川纪章的构想中,这些胶囊舱每25年会进行一次替换更新。

  然而建筑落成后没有一个单元被更新过。

胶囊实测图

在日本埼玉县立近代美术馆展出的胶囊

(照片出自出版物《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銀座の白い箱舟》)

©中银胶囊塔·再生计划

  如今的中银塔外观独特但败破肮脏,大楼内部也因年久失修早已无法提供热水和一些基本使用功能。在寸土寸金的银座周边,中银胶囊塔是个刺眼且尴尬的存在。

  经过15年重建与拆解的拉锯战后,今年3月,大楼被正式决定拆除建筑并出售土地。


胶囊舱内的构造©中银胶囊塔·再生计划

  虽然建筑逐渐破败并遭到淘汰,但仍有不少热爱建筑理念或其本身的人们。为保存这座建筑,2014年,大楼的一些居民组成了团体并发起了【中银胶囊塔建筑保存·再生计划】。

  他们组织了大楼的试租体验、出版、摄影、展览等诸多形式的互动,收益将用于购买多个胶囊(最多139个),大楼拆除后,这些胶囊将于黑川纪章都市设计事务所合作迁移再生。团体表示:“如果中银胶囊塔就这样被拆除,那么‘新陈代谢派’的思想也就跟着消失了。”

  中银胶囊塔保存·再生计划

  那么,建筑“新陈代谢派”是什么意思呢?为何一座被淘汰建筑成为了一种建筑思想的标志呢?说到日本建筑的“新陈代谢”运动,便不得不提1970大阪世博会。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起源于日本的现代建筑运动,在20世界60年代最有影响力。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槙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当时,年轻的日本建筑师们用这个词来描述他们对于未来城市设计和公共空间的新想法,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态的实体,而是不断变化的有机“生命”。

  新陈代谢派的建筑的特征是围绕着脊椎状的基础设施建造,有预制的、可替换的细胞状构件,并且这些单体很容易安装和拆卸。“新陈代谢”对于空间的灵活处理,也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成为21世纪建筑实践的基石。

“海洋城市”,黑川纪章设计,1963 ©Aleks Gontarz

  丹下健三从来不被认为是“新陈代谢主义”中的一员或是领导者,但的确是他指引和推动了这个建筑派别的建立和成长。当丹下健三担当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总规划师的职责后,世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让丹下健三和新陈代谢主义成员们得到了实施理念的绝佳场地。

  大阪世博会的园区绝大多数建筑早已经被拆除。然而,无论是亲历者还是现在观看大阪世博会盛况相片的人们都会感叹于这届世博可谓是“奇形怪状”的展馆。整个园区竟然像是科幻片中外星球上的城市,或是日本漫画中描绘的场景。

1970年大阪世博会园区全景

©世博会博物馆

  丹下健三为世博会的园区规划提出了“树状”的设计构想。同时,他以冈本太郎为该届世博会设计的著名建筑“太阳塔”为中心,建造了“节日广场”以及延伸至各个区域的步道。

  其中,“节日广场”是由钢骨空间网架结构为设计的长290米、宽110米的惊人顶棚。整个顶棚被同样是网架结构建造的四根巨柱托起至38米高度。近300米的屋顶当时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结构。巨大的广场连和穿破屋顶的太阳塔给无数参观者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太阳塔与“节日广场”

©世博会博物馆

  在大阪世博会中,最著名的舱体建筑便是世博塔。世博塔由菊竹清训设计,树立于主题象征区轴线的最南端,向游客提供了鸟瞰整个世博园区的至高点。

  世博塔由几个球体舱体架空由钢管和铸钢球节点组成的空间网架结构上,舱体都为“富勒球形”(又称“测地球体形”)。世博塔融合了空间网架结构和舱体两个新陈代谢主义的设计模式,看起来轻盈和充满未来感。

世博塔局部

图片来自网络

世博会博物馆常设展5厅内世博塔等比模型

©世博会博物馆

  在世博园区内,黑川纪章设计了主题馆(Expo’70 Theme Pavilion "Capsule House")、宝美馆(Expo’70 Takara Beautilion)和东芝IHI馆(Expo’70 Toshiba IHI Pavilion),后者2个展馆将技术使用到极致。宝美馆与东芝IHI馆也同样由框架结构与舱体组成。

©KISHO KUROKAWA architect & associates

  大阪世博会园区规划和展馆建设在日本建筑设计和现代建筑设计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对于“新陈代谢”建筑运动来说,大阪世博会是其最为华丽也是最后的试验。

  新陈代谢派建筑在世博会上完美的表现恰恰证明了他们无法长久存在的现实。

  因为在大阪世博会中场馆的设计,黑川纪章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创作中银胶囊塔的机会,他得以将自己舱体建筑的理想付诸于永久性的建筑。然而很快人们便发现这座舱体建筑虽然建造十分快速,但其无论是内在还是外表都不是一座具有“永恒性”的建筑。

外观破旧的塔楼即将被拆除©中银胶囊塔·再生计划

  首先是其“前卫”的外形很快因时代潮流变化而显得过时和怪异,无法与周围协调了。其次,建筑师所设想的对舱体构件的更换维护完全跟不上城市生长的节奏。而建筑的“新陈代谢”是建立在大量资金的投入之上的,比起一般建筑,也许先期的投入较少,但后续在金钱和维护上的投入都是巨大的问题。

  作为博览会的展馆,它们是“完美”的;但作为建筑,它们是否是“合格”的呢?

  中银胶囊塔被拆除的现实与其被热爱和保留的企及,给建筑领域留下多样的答案和思考。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张婕

  排版:易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