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人工智能为什么需要哲学?

日期:09-15-2021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我们常说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人工智能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

  人工智能(AI)是对人类智慧行为的仿真。它通常是设计用来感知环境、了解行为并采取行动的一台计算机或一个系统。想想自动驾驶汽车:此类 AI 驱动系统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 AI 算法集成到支持自动化技术的复杂环境。

为什么我们总是提到人工智能?

为什么人工智能(AI)如此重要?

  据麦肯锡预计,到 2030 年,AI 的全球经济价值将高达 13 万亿美元。这是因为在 AI 浪潮的影响下,几乎各行各业乃至每一个应用领域的工程环节都在转型。

  除了自动驾驶以外,AI 还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机器故障预测模型,告知何时需要进行机器保养;健康和传感器分析,如病患监护系统;机器人系统,直接从经验中学习并不断改进。

人工智能为何需要哲学?

哲学家不懂科学技术,

为什么要谈?怎么谈?

这些答案,

都可以在世博会博物馆的讲座中找到。

《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

2021全国科普日专场讲座

  上周末,《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2021全国科普日专场讲座在WE剧场举行。来宾们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洋溢,很多听众都是拖家带口的来学习。

  讲座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切入,通过阐述人类理性、意识和心灵的本质,破除这三种普遍存在的迷思,这也有助于引导大家去关注未来AI发展当中真正值得严肃对待的问题。

  王教授就破除三个迷思(myths)的角度给大家讲解科学哲学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必定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终将会有自我意识,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可以深度结合。

  人工智能(AI)已是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经济转型的驱动力和大国博弈的竞技场,自然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受科幻作品和商业宣传的影响,人们关于AI科技的前景仍然存在一些迷思。

  许多人相信,AI在智能水平上必将超越人类,AI将会发展出捉摸不透的自我意识,以及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实现人类灵魂的永生。

  一、人工智能必定超越人类智能?

  摩尔定律是经验推测或猜想,而不是一个自然定律。库兹韦尔(RayKurzweil)认为,科技发展呈指数增长,到了某一刻技术发展接近无限大,到了某一刻AI的突破会让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智能,这就是科技奇点。

  AI“硬智能”有重大缺陷:框架问题、知识/技能迁移、无监督学习、因果推理…人类智能不仅是“硬智能”,更是一种“生态理性”(ecological reason),大量的“巧思”难以算法化;情绪、意识、具身认知、自我意识等等,是生态理性的重要构成。

  二、人工智能终将会有自我意识?

  对机器人来说,自我形象是指在身体形态、感官知觉、运动能力等物理构造方面,关于自己“是什么”的综合图景。有了自我形象,执行新任务时就能自主学习和规划。

  自我形象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持续累积学习的适应过程。一个能够自我模拟的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自我觉知(self-aware)的。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模拟自己,模拟的逼真程度,模拟的时间范围——所有这些种种因素都影响到它有多少自我觉知,这是基本假设。

  哲学家可能会说,这不是我们看待自我觉知的方式。然后他们的讨论通常会变得非常模糊。你可以说我们的定义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觉知,然而我们有一些非常坚实的东西,而且很容易量化,我们有一个基准。

  三、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可以深度结合?

  从本质上讲,心灵是延展的,我们所有人都是天生的赛博格(cyborgs)。没有外部世界的刺激,一个婴儿既不能学会听,也不能学会看。在人的一生当中,大脑是通过回应外部环境才得到发展和连接的。

  任何将语言作为思考工具的人,就已经将外部设备整合进了他内在的自我,并从这一内在自我出发,与外界产生更多的连接。

  AI没有危险,危险来自“智能社会”的演进及其游戏规则的制定。

  主体性挑战:一方面,人是未完成的主体,人一直在机器的发明和技术的使用中重新定义自己(人的机器化);另一方面,人们会不自觉地把智能机器拟人化,赋予智能机器某种主体性(机器的人化)。

  伦理挑战:数据框定实在,算法设定认知;算法权力和数据权力对人的身份、认知、行为、情感乃至意志的操控。

  法律挑战:包括隐私保护问题、责任承担问题、权责界限问题等等。

  关于人工智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以哲学为启发,去思考人类如何和人工智能更好地相处,也是看待人工智能一个独特的角度。

2021全国科普日活动

  ● 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原子能机构、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13部门联合举办。

  ●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11日在全国各地启动,活动将持续到9月17日。

  ●全国范围内还将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联合行动、青少年科技教育联合行动、科技资源科普化联合行动、核科普联合行动、水利科普联合行动、乡村振兴科普联合行动、卫生健康科普联合行动、应急科普联合行动、企业科普联合行动等系列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