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疫情割断了人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使交流不得不以“屏幕”为中介进行。而当生存变得困难时,精神层面的审美享受越发变得可贵,甚至一度消失。面对生与死的危机与考验,人们变得惶然不安,如何在内心动荡的时刻找到一个稍具稳定性的“锚”使心灵不再漂浮不定,则成为了人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疫情之下的博物馆
图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在全球面临疫情考验的第3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从何而来?具体表现在何处?又能为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力量
在人们的印象中,博物馆总是处于某个地方,占据着一定空间,最先以“建筑物”的形态映入眼帘。而当我们深入思考博物馆一切工作的本质,这一“空间”却有着“时间”的面向,它可以承载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在这种叙述方式下,可能会有一种“未来的历史”形态出现。这一提法乍看之下很吊诡,但就“人们总是向着未来而去生存”这一点来说,却是可以成立的。
世博会博物馆代表未来、开放和瞬间的“欢庆之云”
就“时间”这一方面而言,博物馆同时具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双重属性。在这“共时性”的场所中,我们经历着“历时性”的一切。
历时性表现在,博物馆贯联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以博物馆的各色展览为例,每一次的展览主题都在让观众回过头去重新思考的同时,展示了人与他者之间的各个层面的关系。在这种历时性的进程中,人对自己、对技术、对世界的理解不断加深。
世博会博物馆《能动未来——阿斯塔纳世博会特展》
而所谓的共时性,在于博物馆勾连着一定时间内的各个维度,每一次的主题展览都紧扣人们对时下的人类现状、环境现状、国际关系现状的最深刻的关切。不特如此,博物馆的主题总结,甚至预告和提示了人们未来几年、几十年可能面临的问题。它以最直观、最冲击人们感觉的方式将问题摆在面前,让人们在一种被迫的心态之下进行主动的思索,寻找最恰切的出路。在历史中,我们能找到某些稍具稳定性的东西;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当下的困难变得不再如它看起来那样致命。
提升观众思考境界的力量
当我们参观博物馆时,心灵可能发生如下三重转换。
1.从事件到事实的转换
博物馆中的任何一个物件都牵扯着与其相关连着的事件。这些事件或远或近,很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甚至附着其上的很多要素会在这一过程中被遗忘。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个“事实”。通过这种转换,曾经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件被转变为了冷冰冰的事实,被移入了博物馆,被加框、被加盖,以静态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2.从事实到理论的升华
当下的博物馆展览往往都有一条逻辑清晰的“故事线”,通过对“科学事实”的意义、价值的重新译解,也就是说,将不同的科学事实进行关联,确立它们之间因果的、逻辑的关系,能够帮助观众丰富、优化、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在将他人之实践的成果和结晶纳入我们自己的视野之后,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得以形成。
世博会博物馆《见面: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捐赠藏品展》
3.从理论到批判
体系将随着观察物的不断丰富而呈现出新的形态。这些形态促使我们反身审视,从而对身处的世界进行冷静的批判,确保经过我们“亲自思考”的知识获得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过程甚至是已有知识结构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它们迫使我们或放弃、或修改、或替代我们之前的定见[1]。这种内化之路,恰恰可以借助博物馆来铺就。
图源: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
世博会博物馆的力量
世博会博物馆在上述的各个层面上均表现出色,生动地诠释了博物馆所被赋予的力量(Power)。它作为凝聚力量之地,同时又不断释放着力量。
作为面向国际国内的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是一个窗口、一个中转地。它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的汇聚离不开吸收各国各民族最优秀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进一出”,不仅带来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加强了心灵的沟通与互联。
世博会博物馆《世博遗珍——历届世博会藏品展》
同时,它也让我们相信,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的世界,在这种改变中,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世博会博物馆发挥着它在数字化和可及性方面的创新力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蓄力。
世博会博物馆八号展厅
我们知道,Power是个多义字。这种多义恰恰展示出了博物馆自身的兼容并蓄。它能够参与到具体的社区建设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之地[2]。我们相信,世博会博物馆有能力(Power)成为我们的力量(Power)之源,最终将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Power)。
世博馆校共建项目EXPO校园行
有人说,身处不安的混沌之中,就更要发现身边的美好。诚然!作为建筑,博物馆只是一个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然而,一旦有了“人”为其注入温度,注入力量,博物馆就能显示出其重要价值,不断创造意义。
这种意义是人所亲自为其赋予的,它是博物馆之力量凸显出来的第一步。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凝结和沉淀在博物馆中的人类文明,它必定能够为每一个能够欣赏并亲近它的人提供力量。此外,在疫情肆虐仍频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面临被“屏幕”中介过的作品。这种中介是需要我们每一个观赏者去亲自穿过的,如此,“线上”的隔膜感会变得再次亲切起来,博物馆的力量也会越发真切地被我们所感知。
[1] 这三个层次化用了宋向光教授在题为“知识域的博物馆学”的讲座中所提出的内容,特此致谢。
[2] 参看“世博会博物馆”公众号(2022-04-19)关于此次博物馆日的主题诠释。
作者:柳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博士)
编辑:顾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