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胎画珐琅是于十七世纪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工艺技术和舶来品,中国为其鲜丽的色彩和细致的绘画效果所惊艳和倾倒,戮力学习短短二三十载后,便已能烧制出质量卓越的画珐琅,并反过来外销世界各地。
当时,广东和北京宫廷是中国金属胎画珐琅的两大制作重镇,后者肇因于康熙皇帝(1661-1722在位)对欧洲画珐琅的热爱,在宫廷建立珐琅作坊,全力研发此新兴艺术,其后的雍正(1723-1735在位)和乾隆皇帝(1736-1795在位)承接其父、祖对画珐琅的热情,进一步开发各种技术和纹样,使清宫画珐琅成为该艺术门类中的精品。
广东则是基于得天独厚的地缘和政策环境,作为清代西洋人和商船来华的主要入口,得以直接并首先接触到画珐琅技艺和作品,在商业市场的驱动力下发展出不逊于清宫的画珐琅器,其中画珐琅的发源地欧洲,它在之后反而成为广东金属胎画珐琅(广珐琅)在十八世纪时最大的外销市场。顾及西方客户的需求,加之广州作为当时中国与欧洲往来的首要交通枢纽,容易取得多类西洋图像,因而西洋人物装饰图案自然成为广珐琅上的主要纹饰之一,并在其中展现广东画珐琅人面对外来文化的灵活应变,开发出对应于当时欧洲“中国风”(Chinoiserie)的中国“西洋风”(Occidenterie),使之成为广珐琅的特点。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以“交往、交融、交流”为主题,分为三个单元:交往——来自西洋的“瓷器”、交融——“洋瓷”上的中国画、交流——来自中国的“华彩”,其中第一单元“交往——来自西洋的‘瓷器’”即展出了一组以西洋人物形象为特征的珍贵文物。
开光西洋人物倭角杯
清康熙或清雍正
西洋人物图倭角碟
清乾隆
西洋人物盖碗(缺盖)
清康熙或清雍正
本周六(7月6日)《洋瓷与华彩》展览推出配套讲座《从欧洲到中国、再从广东到世界:清代的潮牌广珐琅及其西洋图像》,带您深入了解十七、十八世纪流行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世界“潮牌”广珐琅,以及广珐琅上最具创意和表现力的西洋人物装饰图案。
从欧洲到中国、再从广东到世界:清代的潮牌广珐琅及其西洋图像
主讲嘉宾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周颖菁
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系博士,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博士后研究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宋代绘画、清宫文化和收藏、广东外销艺术,现正探究清代广东珐琅和中法贸易的运作。
【时间】2024年7月6日(周六)14:00
【地点】WE剧场
【报名】可扫报名小程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