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TALK—潘玉良后期画作的造型蕴意初探

日期:08-21-2024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IMG_256

  在“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艺术之旅”展览中,观众或驻足细细观赏画作,或与身边亲友感叹潘玉良的不凡人生,潘玉良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艺术上的震撼,更有人生的启发。

IMG_257

  “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艺术之旅”配套活动系列学术讲座将带领观众更深入地读懂潘玉良及她的作品。

IMG_258

  本周末,《东方化或女性化——潘玉良后期画作的造型蕴意初探(1937-1977)》将在WE剧场开讲。

  姚玳玫

  本场嘉宾

IMG_259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多年,主攻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性别文化等。已出版著作:《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商务印书馆2019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第二卷:多元共生》,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垒建新文学价值的河床》,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等。

  活动报名

  【活动时间】8月24日 14:00(请提前10分钟入场)

  【活动地点】世博会博物馆 WE剧场

  【报名方式】点击下方图片报名

微信图片_20240517111136

  内容提要

  潘玉良自1920年入读上海美专,1921年赴法留学,1928年学成归国,在国内美术界活跃了十年。1937年抗战暴发前夕再次赴法,自此留居巴黎,至1977年去世。不同阶段,菲然的艺术成就,使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如高山般不可绕过。而她独特的出身经历、她的画作以女性和自我为主题的构型方式、她对这种画面的妥帖而完美的艺术样式创造,让她留下一批优秀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女性美术的典范之作。

IMG_261

  1937年末之后,潘玉良在巴黎窄小的家里开始其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下半生。她以旺盛的创造力,惊人的创作量,本真的艺术直觉,留下她一生中最成熟的画作。首先,她从“线描”进入。在中国纸上,用水墨,用油彩,用有三维透视的人体肌肉感、骨感的构型,画了一批女体白描;且配合画意,题上题签,真正地朝“合中西于一冶”的方向前行。其次,她以女人体为题材,“裸体女人体”占满她的画面。感性的线让她找到肉体起伏的流质感,绮丽斑斓的色彩,让她找到专属于女性的色彩感。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她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序列。那与其说是一种东方式表达,更可能是一种女性表达。

IMG_262

  潘玉良后期画作的造型蕴意,可从她白描画的题签中获得,更可从她不断重复的构型样式上获得。她试图建立一种专属于女性的形式美学。她的一生致力于这一尝试。

IMG_263

  潘玉良后期创作的东方化和女性化的双重追求有其相悖之处。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和偏好,左右着她艺术运行的方向。她没有选择风景而是选择女人体来做她的“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实验,而这本身与中国传统绘画追求邈远的微言大义的精神意境有某种相悖之处。一方面女体画像有利于她造型优势的发挥,与她的生命感觉更为吻合。另一方面,中西合于一冶的主导性追求,使她刻意用笔墨、宣纸、线描和题签来安排画面,以凸显其中国特质。但西式的以女体构型为途径本身,又不断地消解这种中国特质,使她后期的画作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