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 | 不同国家的仙女长什么样?

日期:12-06-2021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人们对飞天、天女、仙女的想象,永远都是美丽、高雅、可望而不可及。

  更可叹一句:“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

  你对它的脸,有什么自己的想象吗?

  《见面》展目前正在世博会博物馆1号临展厅展出,展览展示了来自世界五大洲29个国家的展品,所有展品上都有一张或者不止一张“面孔”,面孔与面孔之间或者外形相似或者内容关联,被分为独立的20个分组。

  其中,有2张Apsara的面孔,它们一个来自柬埔寨,一个来自中国,因为世博会,它们在展览中“见面”了。

  《见面》展第13分组“天女与飞天”展示的两张面孔

  Apsara是什么?

  Apsara是源自梵语的译词,在柬埔寨指的是天女。天女,也就是天上舞者。吴哥时期(802年-1431年)遗留了大量天女形象的浮雕,是柬埔寨王权、国家起源、繁荣和吉祥的象征。

  天女的形象在现代柬埔寨社会几乎无所不在,从木雕、金属、水泥雕刻,到帆布画、广告牌、店家门面等,可说是柬埔寨最普遍的肖像物。

  《见面》展第13分组“天女与飞天”中的柬埔寨天女

  会飞的Apsara又是什么?

  Flying Apsara常用作中国石窟或壁画中飞天的英文译法。飞天也叫香音神,云其闻香而行,又有音乐神之义,她们是佛国的音乐舞蹈班子,她们的使命是散花施香、吹拉弹唱,为庄严肃穆的佛国营造祥瑞欢乐的气氛。

  《见面》展第13分组“天女与飞天”中的中国飞天

  中国的飞天与柬埔寨的天女为什么在名称上会共用一个词汇Apsara呢?它们有什么联系吗?答案要追溯到她们共同的“出生地”印度。

  印度的天上舞者Devata(11世纪中期雕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天女据说是印度教和佛教故事中乾闼婆的妻子,乾闼婆精通演奏乐器,天女在一旁闻歌起舞;而飞天则一般认为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化身,紧那罗有男有女,男的精于歌唱,女的擅于跳舞。无论是柬埔寨的天女还是中国的飞天,都是专司乐舞的天人,都从印度“走”来,却又在各自的国度绽放出独属本地的光彩。

  先来看天女——

  天女浮雕

  捐赠方:米兰世博会柬埔寨馆

  世博会博物馆藏

  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的神话

  天女源自印度神话“搅拌乳海”,但是故事传到柬埔寨后发生了变化。

  故事的开头还是一样,众神与众魔为了从乳海中求得“不死甘露”,分立两端一起搅动乳海。但是故事的走向和结局在从印度传播到柬埔寨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印度的版本强调神与魔的善恶对立,柬埔寨的版本则将对立转变为合作。

  吴哥窟“搅拌乳海”浮雕

  吴哥窟东面回廊南壁上的“搅拌乳海”浮雕描绘了这个故事的柬埔寨版结局:众神与众魔在乳海中各自拉扯Naga(大蛇)的一端,92个魔王拉住Naga的头,88位神则拉住Naga的尾,中间由毗湿奴(为国王的象征)作为维持这场拉扯的平衡的中心点。在双方的合力作用下,翻腾的海水幻化出一群天女,盘旋于众神上方,她们是福祉的象征与吉祥的征兆。

  可以拼读的身体语言

  在柬埔寨,人们将跳宫廷舞的舞者视作天女的化身。一般推断柬埔寨宫廷舞大约在8-12世纪的吴哥王朝有着相当蓬勃的发展,从吴哥时期遗留的大量天女形象的浮雕以及石刻碑文记载显示,跳宫廷舞的舞者在当时的宫廷、寺院的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

  柬埔寨宫廷舞舞者

  舞者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姿势和手势传情达意。这些姿势或手势富于变化,可看作是一种字母式的语言,将这些手势组合起来使用就能描述事物、产生意义。

  #柬埔寨宫廷舞部分手势#

  图片信息来源:林伟瑜

  《沉静的微笑——柬埔寨宫廷舞蹈/舞剧的动作特质及其精神性》

  图中第一种(树叶)和第二种(花朵)手势是运用最多的两种基础手势,隐含了二元论的概念,可以代表“叶子和花”、“男性和女性”、“正面与负面”等。当舞者转动手腕将这两种手势连起来使用时,可以产生将一化为二、再将二化为一的来回循环,以此形成“问题与答案”的动作风格。

  再来看飞天——

  呼之欲出的飞天

  柬埔寨宫廷舞舞者的手势千变万化,反观中国飞天,虽是佛国的天人,手中却是来自人间的乐器。《见面》展向观众介绍了青州市博物馆藏的佛教造像中的伎乐飞天,以及她们手中的各式乐器。

  青州龙兴寺伎乐飞天

  青州市博物馆藏

  这身飞天黑发中分,平贴光滑,不束髻不带冠,简洁明了,颇具稚气美感。这种飞天造型在青州造像中广泛存在。

  青州龙兴寺出土造像的背光飞天有着十分精彩之处,有飞天奉背光顶上之龙而翔,亦有飞天奉塔而行空中;有些飞天体型较大,婀娜多姿,分外秀美;有些飞天演奏乐器的姿势极为逼真,仿佛用她们娴熟的技巧正演奏出丝竹声声。

  青州龙兴寺出土造像的背光飞天

  青州市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把歌舞百戏中的艺人统称为伎,奏乐的称为乐伎。在佛国世界里,以音乐作供养,演奏各类乐器或凌空飞行作手舞足蹈状的飞天就被称为伎乐飞天。千年之后,人们依然可以借由伎乐飞天再度回溯当年中原和西域曾经流行过的演奏乐器。

  乐器东渐的足迹

  古青州地处海岱之间,与南洋群岛、印度往来便利,早有胡人入此。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民族大迁徙伴随文化大融合,印度、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等地的乐舞文化随之传入。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中的伎乐飞天即见证了这一时期乐器东渐的足迹。

  吹横笛的伎乐飞天

  横笛也叫横吹,是古印度的重要乐器,经由西域传入我国,是南北朝时期使用十分广泛的吹管乐器。

  打铜钹的伎乐飞天

  据考证,铜钹在东方首见于印度,继而见于中亚细亚,然后才传入中国。

  弹琵琶的伎乐飞天

  应为四弦琵琶,源自中亚、西亚地区,南北朝时通过西域、龟兹经丝绸之路传播开来。

  敲毛员鼓的伎乐飞天

  毛员鼓又称细腰鼓,两端粗中间细,整体呈沙漏型。发源于古印度,在阿富汗、柬埔寨、中国新疆地区都有其东渐的足迹。

  弹箜篌的伎乐飞天

  箜篌是源于西域的译词,拨弦乐器,有二十二弦,至清代时失传。

  柬埔寨的天女从天上舞到了人间,直到今天她依然是柬埔寨文化的代表与象征,而中国的飞天则历经千年穿越数个朝代,造型上也不断融合、演化,成为跨越地域深得人心的艺术形象。

  《见面》展第13分组“天女与飞天”,通过展示这两个既有分别又有关联的Apsara的形象,试图表现文化在不同国度的传播以及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文化彼此借鉴、交融和衍生的成果。

  展览名称:

  见面: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捐赠藏品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6日至2022年2月15日

  策展人:

  洪丽娜

  展览地点:

  世博馆1号临展厅

   主办单位: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