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眯眯眼”岂能代表中国脸?

日期:12-30-2021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从电影《雄狮少年》中的“眯眯眼”主角造型,到三只松鼠海报的模特妆容,再到奔驰在微信朋友圈推广的广告封面,“眯眯眼”引起的网络舆论愈演愈烈。

  

  

  

  从真人到动画,“眯眯眼”引起了部分网友的观感不适,于是,出现了几派不同的观点方。

  人民日报评论,也表达了对于这一类问题,应该如何看待。

  从产品角度看:

  充分尊重受众,才能赢得市场

  从审美角度看:

  培养健康审美趣味,涵养强大审美自信

  从传播角度看:

  坚持效果导向,也避免“扣帽子”

  (详见人民日报评论)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伟大盛会,每一届世博会都在全球范围推动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开启了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窗口,成为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

  自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中国几乎每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不但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也为我们融入世界大家庭留下了宝贵财富。

  在世博会的历史中,也留下了许多中国人的身影,那么,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人长什么样?是否也能从中窥得一二呢?

  1851年伦敦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中国官员希生(右下),选自《伦敦新闻画报》

  在英国画家塞鲁斯所画的一幅记录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的油画上,有一张中国人的面孔。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中国馆中国庙宇内

  

  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中国影像6张

  (26×21.5厘米左右,凹版印制,1893 年)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馆已经有专门的建造师规划处一组院落式建筑群。据说每天都有中国戏剧演员的演出,并免费开放,文化交流和传播意识开始出现。

  1904 年圣路易斯世博会

  

  1904年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人在中国村前合影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受到组委会的邀请,清政府以官方身份第一次正式参展。中国馆的建筑群以当时参展代表团总监督溥伦贝子的王府别墅为模型进行复制。

  

  1904年溥伦贝子与世博会官员的合影

  

  1904年中国代表团在美合影

  在美期间,一表人才的溥伦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焦点。

  1982年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

  

  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中国馆

  

  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中国馆

  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举办了主题为“能源:世界的原动力”专题类世博会。在本届世博会上,中国馆观众有时一天多达六万人,参观者经常排队等候三小时之久。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中国馆内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中国馆的表演

  中国馆自2000年6月份开馆,参观总人数已超过250万,约占世博会总参观人数的四分之一,是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2000年9月23日,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举办中国馆日活动,来自中国的文艺团体表演的功夫、杂技、民乐等中国传统文艺节目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2020年迪拜世博会

  

  中国馆沟通与连接展区,游客在中国高铁展项体验驾驶

  

  中国馆外,游客与大熊猫玩偶工作人员进行互动

  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在迪拜建设的2020年世博会中国展馆。中国馆名为“华夏之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和机遇”为主题,外观取自中国传统灯笼,代表光明、团圆、吉祥和幸福。

  看了那么多历史照片,我们看到中国在世博会上的身影至今也有170年了,相信世界对于中国人的面貌认识一定是更为丰富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没有一个标签可以片面的定义任何人。

  见面: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捐赠藏品展

  

  在世博会博物馆正在展出的《见面: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捐赠藏品展》,展览以“面孔”为切入点,从历届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捐赠馆藏中挑选了近50套包含面孔元素的展品,并根据外形的相似性或内容的相关性将这些面孔分为20组,引导观众比较每组面孔的“同”与“异”,体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分组:天女

  

  分组:飞天

  

  分组:太阳神

  

组:太阳塔

  无论是天女、飞天还是太阳神、太阳塔,每组面貌都有同有异。

  对于面孔的捕捉与兴趣是生而为人的天性。一张张面孔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丰富的、有创造力的人,而“人就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

  而面孔背后的那个人才是最重要的。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