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都贴好了吗?世博馆春节约你“见面”

日期:01-30-2022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说到过年,不可不提的一项习俗就是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周,最早只是桃符,多为辟邪所用。

  据《后汉书》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初一,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自五代十国起,桃符上盛行题写联语。

  发展至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并且,更名为“春贴纸”。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时至此时,春联已备受推崇,内容形式也与今日极为相近,成为习俗,流传至今。

  文字

  几个字,两句话,就能将新春的美好期待涵盖其中。

  文字的奥妙,让人惊叹。

  你知道下面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看上去像汉字,可是一个也不认识。

  其实,这是一千年前西夏人借鉴汉字笔画构造创造的西夏文。

  西夏文

  西夏(1038年—1227年)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西夏文字便是有力的证明。西夏建国前夕,开国皇帝李元昊便让大臣野利仁荣创造党项民族文字。野利仁荣之后便创制出6000多个单字,这些字笔画繁复,结构紧凑,字形饱满,颇具张力。

  上面这两句话便源自西夏文刻本《劝世诗》,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

  此刻男童骑苇马,不觉已老过六十。

  

  在世博会博物馆《见面》展的展厅里,有一面文字墙,用西夏文、汉语、日语、英语等7种文字书写了这一句话。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展厅现场尝试用世界上的不同语言,读一读这句一千年前的小诗。

  西夏的历史是短暂的,虽曾先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但最终为元朝所灭。西夏的宫殿、史册在战争中被付之一炬,元朝史官也未曾为其撰修史册,西夏史料极度匮乏,西夏因此成为一个充满谜团的王朝,而西夏文也随着王朝的覆灭不复使用。

  腓尼基字母

  但在遥远的地中海沿岸,3000多年前,有一个擅长航海和经商的古老民族,被称为腓尼基人。他们在今黎巴嫩、叙利亚沿海一带建立了强大的城邦。为了商贸的便利,腓尼基人借用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简化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将数千个不同图像转化为简单又书写便利的22个字母。这22个字母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随着腓尼基人的海上贸易四处传播。

  

  腓尼基字母向欧洲传播后,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并发展成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后增加到26个字母,成为全世界流传最广的字母,包括英文、法文在内的大约100种语言采用了拉丁字母。我国的汉语拼音也采用了拉丁字母。而斯拉夫字母后来演化出俄文、保加利亚文等文字。

  腓尼基字母向亚洲传播后,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它的“后裔”很多,包括阿拉伯、希伯来、波斯、蒙古等民族字母。有学者认为印度字母可能也由此演变而来,而我国藏文字母即参照印度字母创制。

  小小22个腓尼基字母就这样随着腓尼基人的商船飘洋过海,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生发、演变、壮大。

  西夏人借鉴汉字笔画构造创造了西夏文,腓尼基人则依据古埃及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套字母系统。虽然西夏人和腓尼基人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创造的文字,一个随着王朝一同覆灭,一个则在文字世界中获得永生。

  文字是人类文明一块重要的基石,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的世界如果没有文字会是什么样。文字的发展过程也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过程,而我们也正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不断交互中,认知自我,了解世界。

  

  《见面: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捐赠藏品展》正在展出,展期将持续到2月15日。

  春节,也期待和你“见面”。

  展览名称:

  见面: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捐赠藏品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16日至2022年2月15日

  策展人:

  洪丽娜

  展览地点:

  世博馆1号临展厅

  主办单位: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