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周杰伦巡回演唱会场场爆满,吸引了无数音乐迷的热情参与。而此前,其「最伟大的作品」(Greatest Works of Arts)专辑已于去年荣登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公布的「全球十大专辑销量榜」榜首。
同名歌曲《最伟大的作品》MV更是凭借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暗藏众多细节的歌词、虚实结合的梦幻场景,让许多歌迷痴迷赞叹。
在《最伟大的作品》MV中,梦境中的周杰伦为印象派大师莫奈展示我国宋代国画作品中的莲花,歌词唱到“当莫奈遇到东方艺术,日出在印象的港口来回,光线唤醒了睡着的花叶”,意指中西方艺术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MV中莲花壁画的实景拍摄地,是位于巴黎的德爱弗勒酒店。周杰伦带莫奈走进画着东方风格壁画的长廊,“莫奈”连连点头,代表了来自于中国的艺术元素为西方所喜爱的一面。
MV中的周杰伦给莫奈看宋代的莲花,而今天,莫奈与他的朋友们将艺术作品在世博馆呈现。不同的场景,同样的中西方艺术的跨时空对话,光影照射的一刻,沉睡在画中的花叶仿佛在这里苏醒盛开。
“莫奈与他的朋友们”睡莲镜房
而更为奇妙的,是同时期在世博馆1号展厅引进的“璀璨万象-英国V&A博物馆珍藏吉尔伯特精品展”,这些二百年前的欧洲精美展品中呈现了诸多中国元素,叙说了中西方在艺术文化中的交流与融合,理解与包容。
提到中国元素对于欧洲艺术风格的影响,就不得不提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与中国风格
“璀璨万象-英国V&A博物馆珍藏吉尔伯特精品展”中有数件展品都具有洛可可式艺术风格。洛可可的英文Rococo源于法文Rocaille,意思是贝壳。产生于18世纪初的法国,后风靡整个欧洲,上承巴洛克风格,下启新古典主义,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
洛可可风格始自室内装饰艺术,后扩展到绘画、音乐、建筑等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新型的室内装饰和建筑风格,洛可可主要采用C形、S形、螺旋形等曲线,很少使用对称,整体上显得纤细、轻巧;材质上倾向于使用带有闪亮感觉的金箔、银片、镜面和锦缎等,奢华、高贵、装饰感十足,营造出梦幻典雅的氛围。造型上洛可可风格多使用曲线(反曲线),图形基本不对称,材质倾向于岩石、贝壳、树叶、花朵和藤蔓等。
V&A展品洛可可式孔雀烛台
这对烛台具有18世纪30?40年代伦敦银器制品的典型特征,贝壳、缠枝、花卉等装饰物具有典型的洛可可风格。
从16世纪开始的中外文化接触,让欧洲对于中国充满了好奇与探究,对于中国的瓷器、漆器、珐琅等物都是趋之若鹜,掀起了追求中国风的热潮。因此在这一时期风靡的时尚都或多或少可以看到中国元素的影子,洛可可风格最为突出。洛可可的开创者蓬巴杜夫人非常推崇中华文化,多次举办有关中国文化的沙龙。与此同时她还推行刺绣、漆器、瓷器等物品,并且对于服饰设计有着自己的嗅觉。
蓬巴杜夫人画像
18世纪,海上贸易的开展,中外交易日益频繁,这给中外艺术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模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法国人的一种时尚,人们把拥有来自中国的艺术品,视为一种值得炫耀的事情。
据载,1750年经粤海关输往欧洲各国的18329件丝织物中法国有2530件。1722年之后的25年间,法国进口的华瓷约为300万件,1761年至1775年间又进口200万件。从服饰到建筑,从讲话腔调到生活方式,人们为来自于古老东方国度的一切所着迷。
受中国绘画、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领域的影响,洛可可设计在线条、色彩、造型、空间、题材内容等,吸收了中国元素。
写意自然的艺术语言
中国工艺品纹样多来自于自然,又具有抽离的变化,诸如缠枝纹、卷草纹、云气纹等,这也为洛可可设计带去了新的启发。艺术家们把东方情调和艺术形式融于绘画、建筑、室内设计、装饰之中,塑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法国洛可可艺术。
V&A展品巧克?壶
这件巧克力壶具有典型的英国洛可可风格,器身上装饰有贝壳、缠枝花卉和海洋生物的鳞羽等各种纹样。壶身保留了壶的基础造型,但仍隐约呈现出一只孔雀的形状。
多层饰盘是18 世纪银器餐具中最引人瞩目的标志性餐具,用于盛放水果和甜品,周边的托盘也可作为烛台交替使用。这件多层饰盘制作于1763—1764年,周身各处均饰以缠枝花卉和贝壳,雕银镂空底座及玫瑰花枝形四足组成,并延伸出四条枝蔓,具有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特别之处还在于其在造型上模仿了中国的宝塔元素,将东方建筑形式与洛可可装饰风格交织结合。
洛可可风虽融合了中国的自然元素,却仍未离开巴洛克时期的繁复,后因过于娇柔奢华,而被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其璀璨之处,仍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许多以此为灵感的设计在不同时代也迸发出新的活力。其对于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和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形式探索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古老神秘的东方建筑
除了与中国风具有渊源的洛可可风格展品,在世博馆V&A展览中,还有一件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晚礼服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件服装的制作时间为1947-1947年间,因设计所处的是战后时代背景,剪裁造型上改变古板保守的战时服装,追求展现女性肩形柔美、腰肢纤细的优雅风,在面料上选用具有东方特色的织锦材质,图案上装饰有宝塔、亭子、轿子、中国人物等,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后形成的独特风格。
宝塔、亭子、轿子都是典型的中国元素,从二三百年前,就开始出现在欧洲建筑、园林等艺术设计中,而这件二十世纪欧洲的服装所采用的中国元素形式,相比早期的中国元素运用,体现为更加具体,形象,也更为严肃、准确。
宝塔
无论是在刚刚提到的多层拖盘所呈现的宝塔造型,还是中国风晚礼服直接描绘的宝塔形象,宝塔元素一直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元素之一,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西方设计中。
18世纪西方的园林设计中,也能找到许多宝塔元素的身影,英国丘园就是其中代表。丘园吸收中国园林的自然风格,园内有一座中式的八角宝塔,塔高50多米,是当时伦敦最高的建筑,并在后来成为伦敦著名景点。而这座塔模仿的原型为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
大报恩寺琉璃塔和丘园宝塔
大报恩寺琉璃塔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代皇家寺院——大报恩寺的标志性建筑。因为通体由流光溢彩的琉璃构建,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如冰似玉,所以被西方人称为“南京瓷塔”(或中国瓷塔)。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八面九层,塔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
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使团访问中国,约翰·尼霍夫记录下他亲眼所见的奇人轶事和奇妙建筑,其所记所画后来被编辑出版为《尼霍夫游记》,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在南京,美轮美奂的大报恩寺琉璃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用画笔仔细地将它描摹下来。而书中给尼霍夫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更是被不吝言辞地盛情赞美:“寺院里面和周围的建筑都令人惊叹地体现着中国式的建筑风格……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中国建筑可与它们相媲美。在寺院的中央就伫立着那座高大的琉璃塔,它的美感与装饰之繁复超越了所有中国艺术建筑……”
尼霍夫画的南京大报恩寺
遗憾的是,中国的宝塔一般为奇数,而丘园宝塔层高却为十层,而在二十世纪中国风晚礼服展品中,宝塔的层数已为九层。这也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理解逐渐加深。
古老的园林艺术
亭子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欧洲人十分羡慕中国的田园生活,对于亭子也及其喜爱。
苏州沧浪亭
至今如果去欧洲游览,仍能看到许多地方有中国特色的亭子出现。这些亭子大多建于二三百年间,因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欧洲对于中国元素的痴迷而建。
西方对于中国的深入了解与一位建筑师密不可分,他就是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这位建筑师模仿中国的宝塔建造了英国著名的丘园宝塔,他曾三次到访中国。将中国元素描绘在书籍和画稿上。著作《中国建筑、家具、服装、机器和器皿的设计》,改变了欧洲对于中国元素的认识。
钱伯斯画的中国亭子
在这些描绘中国元素的书籍和画稿基础上,欧洲各国纷纷模仿,又融合了自己的理解,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中国亭子”。
英国乌邦寺公园的亭子
法国卡桑城堡的亭子
热衷于体验传统的中式生活
中国的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历代相袭。
诞生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风展览的图录《中国:镜花水月》记载了许多西方喜爱使用的中国元素。书中记载早在17世纪,轿子就被纳入西方人喜爱的中国元素之一。路易十四就特意坐着八抬大轿去看戏,惹起全场一片惊叹声。
中国风挂毯中的轿子元素
16-20世纪,中国元素在欧洲设计中还有非常多的应用。从神秘的东方建筑,到诗意的园林艺术,从儒雅的讲话方式,到精致的小物件,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让西方深深着迷。除了上述这些代表中国特色的建筑和物件外,还有很多代表中国文化的特点,也曾被欧洲追捧、学习。
现代西方设计中也仍可见这些中国元素的身影,如现代服饰呈现似塔似亭的造型设计,欧洲的家具设计中采用了亭子造型装饰。
文化交流与融合催生了艺术风格的迭代,文明在互鉴中发展前行,世博馆同时展出的代表欧洲艺术的《莫奈与他的朋友们》和代表16-18世纪欧洲工艺之美的《璀璨万象-英国V&A博物馆珍藏吉尔伯特精品展》,正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下的文化碰撞,两展连看,在文明互鉴中体会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璀璨万象
——英国V&A博物馆珍藏
吉尔伯特精品展
策展人:孙怡
展期:9月26日-12月24日
地点:世博会博物馆1号展厅
票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