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开幕 | 近四十年的异国恋,她的爱情故事…

日期:08-10-2024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图片

  今天,《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艺术之旅》特展迎来了第一批观众。

图片

  潘玉良是二十世纪早期融会中西画风的艺术先驱,也是中国留法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她不仅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是中法艺术传播交流的桥梁。

  特展精选了近百件展品,首次以上海视角切入叙事,讲述潘玉良的艺术创作和精神生活,以及上海和巴黎这两座艺术之都对她的深刻影响。

图片

七夕节开幕

你看的不仅是她的画,

也是她的爱情。

图片

定情项链

  与君相识,怀表常响

  她年少时的灰暗经历

  似乎只需一眼

  就看到了往后的悲惨人生。

图片

当她遇见他,

美好的事开始发生。

  深陷“泥潭”的她认识了当时新上任的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二人互相吸引而后相识相知。

  1913年,由陈独秀做证婚人,两人在上海结婚,玉良做了潘赞化的第二夫人,易姓潘。

图片

长街民变逼陶塘,

鼎革清廷兵马荒。

九道门前勤护卫,

持枪值宿小戎装。

  亦师亦友的潘赞化不仅教潘玉良读书写字,更是发掘了她在绘画艺术上的天赋,帮助妻子拜师绘画大师洪野,并支持她考入上海美专,师从王济远、刘海粟,学习西洋绘画。

  不仅如此,潘赞化更帮助其打开了赴法留学之路,为潘玉良的艺术人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霞飞路

渔阳里18号

图片

  1918年,潘玉良在此居住。

  1928年11月在上海开办了“潘玉良女士留欧归国绘画展览会”。同盟会四大元老蔡元培、张继、易培基、柏文蔚等联名发表启事推荐。这背后必然也离不开潘赞化。

图片

1928年11月28日

潘玉良女士画展会开幕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他们不仅仅是爱人,

更是亲人、朋友。

图片


    即使潘玉良在第二次赴法后两人从此隔着千山万水,走到人生尽头之际也再未相见,这份特别的爱情依旧在潘玉良的心底保存了一生一世。

  她去世后,人们在她的遗物中发现有两件东西:一个是嵌有她与潘赞化照片的鸡心首饰,另一个是当年她出国时潘赞化送给她的一块怀表。

与君相别,写信互念

  在远离故土,远离丈夫潘赞化的日子里,她时常记起与丈夫在上海生活的那段时光,但她只能将思念寄托在画笔之下。

图片

  早年潘玉良在与潘赞化寓居上海时喜爱种植菊花,或许她1944年所作《梨与黄菊花》一画中每朵绽放的菊花都承载着她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山河远阔,无一是你

  潘玉良在法国一直恪守三条原则:不谈恋爱、不入法国籍、不和画廊签约——她始终忠于对潘赞化的感情,时刻记着潘赞化的救赎之情与夫妻之恩。

图片

自画像(1945)

  1959年8月,潘赞化在安庆病逝,享年73岁。

  1960年,潘玉良在国外收到潘赞化病逝的消息,无限悲哀。

  晚年身体多病,记忆力和双耳、双目都有所退化,医生说不能远行,在家信中写道:“望儿孙们等着!!!”流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1977年5月13日,潘玉良发出最后一封家信。

  1977年6月13日,潘玉良病逝于巴黎,终年82岁,未能回国。

玉出申江

图片

  1启航:沪上晨曦

图片

  2远航:绽放巴黎

图片

  3归航:墨彩和鸣

图片

图片

  暑期观众走进展览,就是走进了一次女性觉醒的心灵触碰,一场跨越中西的人生对话,一段从巴黎到上海的美术史。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