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未至 | 它生于春天,却在夏至时节枯萎......

日期:05-08-2019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在植物学中,有一种常见的植物以夏至为名。它生于春天,在百花未开之前率先吐露出白色的花苞,娉娉婷婷;却在夏至时节枯萎,在夏日的一片盎然生机中格格不入。它平凡而又常见,是小时候在春季时节田野间随处可见的那一片白色的野花,整个花朵像一个小塔,唤醒百花,同时把淡淡的清香撒落在田野,洒落在城市的角落。高低错落的花序,蒙蒙的绿荫间一团团白色像一朵朵白云一样,在春季的微风中轻轻摇曳。没错,它就是夏至草。

  

  中国辞书之祖——《尔雅》记载

  “蓷tuī”、“藬tuī”,均指益母草。

  只不过前者开白花,后者开红花。

  后经考证,红花者是益母草,白花者是夏至草。

  所以“蓷”为夏至草、“藬”为益母草。

  白居易诗曰:“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夏至食俗颇多,

  只可惜夏至日是吃不到夏至草的。

  萋萋夏至草,馥馥郁臭苗;

  道是应时节,偏只去春早。

  夏至草

  说起夏至草,这个名字对你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是说起夏至这个节气,你一定很熟悉。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日饮酒甚至还引出了“杯弓蛇影”的典故。

  “杯弓蛇影”的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你知道吗,这个成语,就出自夏至这个节气。

  据汉朝应劭《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什么是夏至草?

  夏至草,别名小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夏至草的全草植物。夏至草是我国传统中医学中一味十分有用的妇科药,因其一般在夏至前采收而得名。

  

  夏至草的主根是圆锥形的,茎是四棱形的。叶圆形,基部心形,叶片上有毛。

  它总被我们称为杂草,常常会生长在路旁,就连西南和西北等地区也有可能会发现。

  夏至草在春天而生,夏至时候露出地面的部分就枯萎了。夏至草生性喜光,生命力极强。它的生长条件很简单,在我国广泛栽培,多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国外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朝鲜亦有。

  夏至草经过采收加工后可以制作成非常好的中药药材,而且,和其它的食材搭配还可以用于炒制美味的菜肴,那么问题来了,夏至草药用价值真的有那么高吗?

  夏至草=养生草?

  就夏至草来说,功能跟益母草非常相像,可以用来制作药物,它是一种全草用的植物,可以起到活血调经的功效。

  

  作为一种杂草,夏至草的生长条件极为简单,不少家庭还会选择自己种植。但是夏至草一般采取露天养殖比较多,所以家中有庭院的朋友可以尝试种植。

  夏至草古代称“郁臭苗”,“郁”有腐臭之气,可是喜爱它的人却在其中问到了铁观音的特殊香气。

  如何区分夏至草、益母草和夏枯草?

  夏至草还被称为“小益母草”,外行人有时的确会将它与益母草相混淆。夏枯草,名字听起来和夏至草很像,也有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说起来,这三者之间确实有那么一段“缘分”。

  经古代文献考证,夏枯、夏枯草都曾经用作茺蔚(读音:chōngwèi,即益母草)的别名,这里的夏枯草应该就是夏至草,但绝对不是今天《中国药典》记载的夏枯草。

  三者光听名字,就已经让不少人“晕”了,既然这三者这么容易混淆,那么,夏至草、益母草以及夏枯草有何区别?

  1看叶子

  

  ①夏至草:茎上端叶子依然掌状三裂

  ②益母草:茎上端叶子呈狭长披针形

  ③夏枯草:边缘具不明显的波状齿或几近全缘

  2看花

  

  ①夏至草:花多为白色,其另一个名字也叫白花益母草

  ②益母草:花为浅紫色

  ③夏枯草:花是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长2-4厘米的穗状花序

  夏至草与益母草、夏枯草的关系

  诸多文献记载夏至草性味、功效均与茺蔚即益母草相似,有养血调经、活血祛瘀、利水消肿的作用。而现在将夏至草列为益母草的混淆品种,二者功效是否一致,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而对于夏枯草来说,夏至草与夏枯草二者的采收季节相似而易于引起混淆,夏至后枯萎是夏至草的重要特征,夏枯草是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

  

  就是这样一种小野花,不容易被发现,也不容易被消灭。随便给块土地,便能顽强生存。

  花开无度,花落无声,暑往寒来,草木知秋,面对人世的悲欢,花无言,花尽知。

  最爱荒原赏野花

  惹得春风赴天涯

  下次见到夏至草

  惊叹它样子的同时

  不要忘记它也是一味厉害的中药

  资料来源:北京世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