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博物馆“产业链”
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作为四川民办博物馆的典型代表,建馆10年来已成为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办博物馆之一。建川博物馆是一个聚合抗战、民俗、“文革”时期艺术和地震四大主题的博物馆,馆藏文物目前已达1000多万件。
“以馆养馆”是建川博物馆的生存之道。据该馆馆长樊建川介绍,建川博物馆以藏品为依托,开发餐饮、影视、古玩等配套设施,形成了博物馆“产业链”。“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不仅为游客们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更使博物馆在自身“造血”中获得经济收益。
四川另一家知名民办博物馆——成都川菜博物馆位于郫县古城镇,占地40余亩,投资近1亿元,是国内首个菜系文化博物馆,同时也是国家级3A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博物馆按照古典园林形式打造,分为序厅、典藏馆、互动演示馆等,游客在这里既能领略美食文化,还可以大饱口福。
寻求合作、扎根社区
除了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寻求合作、扎根社区也是四川民办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2013年3月开馆的成都水井坊博物馆是成都第一个酒类文化博物馆。水井坊古酒坊上启元末明初,延续600多年从未间断酿造。水井坊博物馆正式开馆后,除了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线路外,还与周边的水井坊街区、兰桂坊街区等旅游景区合作增加人气。如今,该博物馆正考虑收门票费。“遗址博物馆收取一定的门票费是可行的,这也是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与旅行社等合作进行市场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博物馆项目总负责人陈可说。
利好政策见实效
作为全国民办博物馆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四川已经开始探索鼓励民办博物馆发展的道路。据了解,从2011年起,成都市连续3年从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中划拨部分资金对民办博物馆进行扶持,年扶持资金规模从6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
据介绍,民办博物馆馆长及工作人员很多是半路出家,管理和运营博物馆的水平不高,而这一现象恰恰成为制约民办博物馆发展的障碍。对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举办针对民办博物馆的培训,以提高民办博物馆馆长及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运营水平。
在资金与培训双重利好政策作用下,四川民办博物馆正逐步形成“博物馆集群+古镇”“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企业”“博物馆+学校”“博物馆+公园”“博物馆+村落”等多样灵活的办馆模式。“长期以来,博物馆都是官办,一条腿走路。近20年来,这种状况逐步改变,民间办馆力量逐步增强,终究会健全起来,实现双腿走路。”樊建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