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活动现场
2014年,苏州博物馆于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推出的文创产品“国宝味道秘色瓷莲花碗曲奇”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话题,以食品作为文创产品的切入点,在国内博物馆中可谓首次尝试。这款产品在网络的走红,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博物馆如何做文创的相关讨论。
10月21日,苏州博物馆举办主题为“文化产业与博物馆”的“对话苏博”艺术沙龙活动,邀请国内产品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艺术品开发等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就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与类型、博物馆艺术品授权的可能性、博物馆需要怎样的文创产品等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陈瑞近(苏州博物馆馆长)
现在博物馆成为了一项公益事业,办馆的理念逐渐从对“物”服务转化为对“人”的服务,要想办法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想办法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就目前而言,在国内,可以说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延伸,将来也许是博物馆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苏州博物馆的艺术品商店经营从2008年起步到现在,也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有所改善,但是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除了体制本身的限制外,还存在设计力量薄弱、库存积压、产品同质化、生产质量一般等问题。存在的问题不少,但是也意味着有很大空间可以发展,困难与机遇是并存的。我们开展以“文化产业与博物馆”为主题的对话活动,就是想跟各位精英一起探讨,希望能通过这次对话发生一些碰撞,产生一些新的火花,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路子。
茅艳(苏州博物馆副馆长)
很多体制问题博物馆业内人能理解,但行业外的人未必。所以我们需要跨界合作,开阔思路,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当下互联网思维对博物馆的文创来说也相当重要,有些商业机构在销售商品的同时,开始注重为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提供文化体验和文化服务,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启示。
蒋菡(苏州博物馆文创主管)
与设计公司对接时,对方以商业机构看待我们。但实际上我们支付不了高昂的设计费。包括博物馆内部也并不全部认同设计的价值。一些合作的公司存在不尊重版权问题,对我们未来跟其他企业合作造成很大困扰。
李小伟(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州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版权研究会理事)
文化的经营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其实我是很反对“文化产业”这个词的,因为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变成产业。我认为“版权产业”是国际上非常好的用词,美国的版权产业包括图书出版等,是很大的产业,占美国GDP5.6% 。那么文化产业和版权产业是什么关系呢?他们外面包着一层文化的皮,核心其实都是版权,因为你没有版权就没法产业化。
博物馆也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宝藏,怎么去利用?我认为法律上的问题应该不是瓶颈,许多人认为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空白,这个说法没道理,现在法律上其实已经提供比较好的支持,只不过我们可能不了解法律。法律有着明确的界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但是无法指导我们如何做。我想是有许多机构想和苏博深度合作的,那么我们怎么不把深度合作停留在口号上面、概念上面?那就要想想怎么样细化:哪些权利可以给?哪些不可以给?可以做什么?哪些不能做?
张遇(译林出版社执行主编、《国际博物馆》中文版杂志负责人)
一是博物馆干嘛要做文创?这其实是一个体制问题。但陈馆长讲的很重要,现在确实不像以前,博物馆总有一天要自己挣钱。为什么现在提出来博物馆要尝试理事会?其实就是要博物馆有自身的造血功能。
第二,就是博物馆靠什么挣钱?博物馆卖的是文化和记忆。不仅仅是商品属性,一定要考虑附着在商品上文化价值和人类记忆。我特别喜欢苏州博物馆做的“文衡山手植藤种子”,既有独特性,又有文化含量。我自己判断,可能是苏博的同志们灵感一现产生的。实际上,要建立良好的机制,让这种灵感不断的去碰撞出来。
第三,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商品属性决定了不可能回避市场规律,包括设计、营销和宣传环节。许多大馆现在都在搞比赛,究竟能不能把这些作品变成现实?其实我觉得不太乐观。我想不一定这些设计不是好东西,而是这些作品没有把各个环节打通,没有把创意、营销、销售三个环节打通。我想这可能是苏博在做文创时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曹鸣(江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副主任,曾获2012红点概念奖、2012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设计奖项)
我有很多同事都在做文创品牌,我发现虽然大家都很努力,花了很多精力,做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但是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回报和设计的初衷没有达到对等的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是没有理清用户购买价值,购买价值的演变基于用户的演变。产品的价值在哪里?使用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投资价值。作为产品来讲,我更关注的是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带来的用户购买价值。博物馆的相关社会职能涵盖了未来文创产品中需要体现的价值问题,这是我们主要的核心点,从博物馆文创产品角度来讲,它的购买价值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点非常重要。以往我们在思考文创的时候更多是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但是消费者可能并不了解,也许我们应该去想我们的消费者想要什么,可能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切入点。针对博物馆观众这一不断演变的消费群体,博物馆的产品设计应该针对儿童、青年和老人等不同群体的消费特性做好有针对性的产品定义。
连振(上海洛可可整合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洛可可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官、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师)
中国政策现在越来越开放,文创产品要做成一个产业。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要做到两点,一是与其文物内涵相关,二是具有实用价值,这样才会有市场。产品设计研发要把主题和产品策划在先,把创意设计放进去。营销过程中要把故事讲好,就能引起消费冲动,重要的是文化引导。文创产品不用担心拷贝,可以通过品牌形成保护壳,所以建立品牌很重要。苏博需要一个文化机构,用这个平台打造苏博之外的品牌。苏博是核心,但苏州文化都可以成为资源。
王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副教授、微信订阅号“烩设计”创建人)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我自己也在做移动互联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发现中国人的人性在互联时代展露的非常明显。主要体现有三点,一是中国人喜欢免费,并且已经成为习惯。二是中国人喜欢私聊,群里大家都不爱说话,但私聊时你会发现大家话很多。三是中国人喜欢扎堆,只要有关注的理由,他们就很容易聚集在一起。说这三点是因为人性是相通的,同时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维受移动互联影响很大,并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了解这些对于博物馆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都具有价值。
另外,我做的移动互联平台也与文创产品有关。通过大家的反馈,我能发现哪些类型的文创产品更受欢迎,这对苏博应该具有一定借鉴价值。这些受欢迎的产品包括:基于禅文化的设计——与日本的产品设计类似,能回归生活,回归心灵;食品,中国人喜欢吃;竹器、木器和瓷器等。总的来说,我认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既应有阳春白雪,也要贴近生活。但是贴近生活不是下里巴人,同样要有品质保证。同时借助一定的营销手段,以苏博的品牌影响力,应该能让文创产品更上一个台阶。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 人类学和博物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创其实是一个整体的策划过程,需要基于对观众的研究,做到产品研发的有的放矢。具体到苏州博物馆,还应该在丰富产品种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个性化产品。
像国外大多数博物馆将观众分为四类:偶尔来的,经常来的(占40-70%),会员,赞助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不贵,但是有很多周边,竟然还有信用卡。可见其实博物馆的能力也可以很广泛,需要去深度挖掘。
美国有博物馆商店联盟,这个组织直接向美国政府向政府要税收优惠,这样你才能吸引企业合作,第一不是说赚多少钱,是怎么发挥博物馆藏品的价值。现在国内企业就是先把能赚多少算的很清楚,其实博物馆的文创首先不是这个。
杨爽(北京圣彩虹集团 运营总监)
博物馆构建品牌对文创产品很重要。只有博物馆品牌是不够的。比如故宫有紫禁书院、紫禁艺品、天府永藏三个品牌。这三个品牌可以与社会各界连接。苏州有园林、丝绸和吴文化。可以考虑做一个苏博之外的品牌。品牌梳理后,就可以开拓渠道。与社会资源结合,开发更多有价值的产品。
谢加一(北京圣彩虹集团 艺术总监)
国内博物馆缺少自主产品,不具有吸引力,造成消费者购买欲较弱。如何挖掘现有产品精髓,提取普遍性元素,做大市场,降低成本,获得收益。针对苏博,可以研发有恒久主题的经典产品,如镇馆之宝、建筑、logo等。还有有话题性的快消产品。不光有实用性,也有趣味性。
丁雪蕾(“杂良集”总裁、创始人)
产品有使用价值、炫耀价值等等,产品能承载文化和情感,博物馆要加强对人群和客单的了解。用创意去驱动设计与消费,如何在产品设计和故事传播中进行创意再造,而不是简单的拼贴。
姚小巍(上海多棱镜公司总架构师,文博行业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服务平台创业者)
我去很多博物馆商店去看,发现里面的服务人员主要干的一件事就是:介绍,介绍产品是基于哪件文物或元素创作出来的。实际上,博物馆线上的服务也可以帮助线下产品的策划和推广。比如手机导览中的内容可以引导观众,让观众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消费冲动。
褚宏文(苏州多棱镜公司总经理,文博行业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服务平台创业者)
对于文创产品来说,我认为需要通过讲故事来吸引消费者。博物馆文创产品很多都承载着历史文化,有些具有传奇性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把这些故事传播出去,打动消费者购买。这样消费者可以脱离线下环境购买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