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欧洲博物馆之夜”活动中,人们参观奥赛博物馆
打 破 “砂 锅”
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增速,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势传播中国文化,“由冷变热”的博物馆还需转型迈坎。请关注——博物馆如何迈过转型坎?
从少人问津到千人“故宫跑”,从“看不懂”“靠自悟”到互动“讲故事”,从单一呆板到“活起来”的文创产品……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家。博物馆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延伸展览和教育功能,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成为更多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场所。
作家马尔罗曾赋予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一个华丽的定语——“充满信徒并且永不荒芜。”让文物资源“活”起来并不代表“喧嚣”,追求效益并非牺牲文物生命。
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人文关怀
早上午门一开,上千人冲向武英殿;展览门口排六七个小时队,工作人员连夜制作上千个号码预约牌。2015年秋天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中,展出在武英殿的《清明上河图》两个月里吸引17万人次参观,“故宫跑”一时成为社会热词。2016年上半年,北京首博的“海昏侯考古成果展”同样观者云集、一票难求……
博物馆界的观展热,折射了公众文化需求的增速。“一些举世闻名的国际大展和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面前,观众‘爆棚’的参观景象并非孤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说。
上千人的“故宫跑”,应对好了是“风景”,应对不好是“麻烦”。面对公众高涨的观摩热情,故宫通过领号排队参观、优化路线改进方法,并在沿途设置坐椅、排队现场分发特展图录,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出参观建议有效应对。
“能举办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展,是每一个博物馆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说,大展来临,博物馆更要充分准备,像故宫博物院的积极应对,也为业界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专家指出,与一些名展、大展相比,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还处在待开发的境地,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甚至摆放山寨文物,让公众很难走进并感知文化魅力。这些博物馆应积极回应参观者诉求,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人文关怀。
博物馆要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
随着博物馆建设提速,一些展馆外形显眼、硬件一流,对馆类内容的挖掘和增值运营却乏善可陈。山西省考古所所长谢尧亭向记者吐槽一次逛某博物馆时的经历:在一件标有“戈”字的文物展品前,关于展品的年代、功能、历史背景等信息一概没有提供。谢尧亭不由发出感叹:“专家尚且看不懂,观众如何能看懂?”
讲解员干巴巴的背书、昏暗的灯光死气沉沉……在29岁的天津姑娘王丹丹看来,国内很多博物馆等于“没意思”。“电影《博物馆奇妙夜》那么生动可爱,我看到的不少还是板着脸。”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一直在各大博物馆普遍存在。“博物馆是一个‘讲故事’的文化机构,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良知的代表者。”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说,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感,博物馆还需挖潜。
随着移动互联、智能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在传统内容和科技形式也有创新结合,但究其根本还要“内容为体”。“博物馆以物为本,还要以人为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博物馆的发展目的不仅要重视文物标本,更要关注观众,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
博物馆要让“老文物”有“新活力”
5月16日,国务院发布文件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力争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
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行乐图》在微信圈转发超80万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基于传统文化开发的衍生品,兼顾史料传统与现代创意,让“老文物”有了“新活力”。2015年上半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就突破7亿元人民币。推动文博创意产品的开发将开启一片文化创意产业的蓝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指出,公立博物馆、美术馆还应在文创产品的设计和运营方面,加强市场化的活力和积极性。
5月份,最新一期《晓松奇谈》在上海汽车博物馆录制
“有活力”不代表“吵闹喧嚣”,盈利性商业活动不能叨扰文物的安静,更不能损害文物本身。前不久,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大成殿,被房地产公司借用举办商业活动,责任人被追究。而此前,浙江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也因为选址杭州博物馆招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