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我为什么不做文创

[2016-10-19]
来源:在线文博      作者:博乐

  引言:

  一位企业人,在博物馆行业做过展览、卖过技术、搞过资讯。从业多年,受益良多,也看到了很多体制内和行业外的人看不到的一些问题,作者从自己为什么不做文创入手,透视了博物馆背后存在的深刻问题,虽个人之见,但也值得行业共思考。

  近几年,国家在博物馆文创上面下了很大功夫,今年又出台了几个指导意见,要加大文创开发。大家也能看到文创行业在兴起,很多企业都认为这是文创发展的契机,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但据我所知,很多在博物馆从业多年企业都和我一样:对投资文创都还在谨慎的观望。

  虽然现在做文创的企业很多,但多数是专门做产品设计、做纪念品的企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而真正在业内从业多年,懂藏品、了解展览、知道市场的几个大企业都没几个参与进去、或只是小规模试水。其实转型、或投资文创,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是有人脉、市场各方面优势的,为什么大环境这么好,我们却仍不做文创?

  这里说说我的顾虑:

  1.规章红线不明确,商业线难以把握。虽然国家部门出台了很多文件、意见、通知,但实际都是指导作用,没有实际效力和约束。因为商业行为与博物馆的公益性是相悖的,很多博物馆都很谨慎,只有一个指导意见,没有具体规章,商业化的度如何把握?产品太商业化,会导致乱象;太保守,又不惧商业价值,所以我们一直在等文件,或是看不太好。

  2.资源的保守和垄断,难切入。谁都知道大馆的资源好、名气大、但是这些资源基本都在博物馆下属公司,外来企业是很难介入。而中小馆存在开发能力不够、参与性不高、指导力度不够等问题,市场前景也需要考虑,所以企业又不愿多投入。

  3.博物馆缺乏主动性,思维跟不上。很多博物馆囿于人力,文创开发基本上就是给你几件器物、几张图片、一段文字、一个想法,就让你开发文创,开发过程缺乏沟通、交流和指导,缺乏主动性。所以企业并不理解文创,也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套路来,把文物的造型、纹饰往现有模型、纪念品上一组合、替换就出来了,现在文创商店里大多数商品却都是这样的东西。

  4. 版权问题没解决,抄袭严重。文创需要智力、人力的高投入,在成本还没收回之前,已经被人翻版了,企业就会减少设计成本,最后可能成了“天下文创一大抄,各馆文创一个样”。

  或许很多人不同意,会说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没有做过文创就没有发言权。那且放之到博物馆其他业务上,谈谈其他业务上同样存在的问题,看看这些在相同体制下的共同弊端,集中起来讲有几个方面。

  一、政策规章的欠缺

  博物馆分支行业体系制度、条例不够完善,缺乏法规约束、行业标准不一的问题,这是造成了企业乱象的重要原因。

  缺乏企业准入机制与标准导致招标乱象。对于博物馆合作企业缺乏准入机制,同样是展览项目,各个馆的招标会有多个标准,小企业中大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很多招标猫腻存在的原因。因为没有行业性的参照标准,“按需设标”的现象就很多见了。大馆文创资源为什么难以切入,也与这有着不小关系。

  行业标准、评估体系的不健全。项目评审主观性大于标准性,项目多是专家说了算,并没有一个行业方向性的工作标准规范和科学的评估体系,也导致行业竞争乱象。

  二、收支体系的弊端

  收支体系制约小而精的企业成长。因为收支体系,地方财政为了审批简单、财务方便,都愿意把一个大项目整体外包出去,却不考虑单项分开招标能给博物馆带来的好处,大项目就意味着大金额,高资质,所以只有大而全的公司能接项目,小而精的企业拿不到项目;大而全的公司很多接手之后会把不擅长的又外包出去,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让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只能成为期望,无形中制约了专业公司的成长。

  硬件为导向的财务审批影响企业开发。财务审计对项目智力、人力软件投入缺乏标准,都喜欢硬件采购审批。例如博物馆项目有很多APP开发、网页设计、软件设计,财务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是参考来审批,报的资金过高项目很难审批下来,太低企业又赚不到钱,所以一般都是附带在硬件设备采购中。财务恨不得10%是研究开发的费用,90%是买设备的费用。造成行业发展走偏,扶持了一堆设备公司,反而是那些应该重点开发的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信息化的产品赚不到钱。

  用菜市场的砍价思维评审项目。财务评审部门不明白博物馆所需服务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将其等同于普通市场行为,不合理缩减预算,影响工作的品质,也制约行业专项服务发展。特别是在展览上,经常有很多虚拟项目、程序开发项目被砍,高品质必然需要高投入,总想用夏利的价钱购买奔驰的品质。

  三、体制思维的束缚

  甲方思维重、缺乏主动性。在做展览业务、或者技术业务时,在中小馆、行业馆的专业性有一定欠缺,也不主动参与到项目中,博物馆多以不懂技术为由将任务甩手给企业,只告诉企业我们想要什么,但怎么实现、细节如何处理就全靠企业自己琢磨、反复修改,导致企业效率不高,也浪费了大量时间。文创同样也是这样。

  行业凝聚力不够。接触过各类博物馆,发现博物馆一线业务人员与高校研究人员的沟通不多,馆与馆之间也存在沟通不足,尤其是大馆基本只跟大馆玩、行业馆和民办馆基本都是自己玩,这是行业不开放一个重要表现。企业在跟各方合作时,能感受他们彼此不了解、缺乏沟通,甚至有的彼此看不上,反而是经常沟通各方的企业成了中间的润滑剂。

  博物馆对企业存在偏见。部分博物馆人对企业存在偏见,仍把企业当做外行人来看待。现在很多中小型博物馆、民办博物馆、行业馆,向社会专业机构买服务,成为了当前体制下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仍有许多内人士不看好,认为业务外包甚至成为了导致博物馆“空心化”的原因之一,其实相反,企业的出现恰恰是博物馆出现了需求上的空心化,而企业又符合需要,所以二者是彼此需求的。

  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个体思维。合作过的博物馆里有些人很有想法,但是仅凭一人之力,无法推进工作,或者领导视野不够开阔,想法得不到施展,导致他们使不使劲都一个样,与其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全都扔给企业去做。久而久之,他们的积极性就不高了,很多业务上的问题就是这么产生了。

  四、为什么讨论?

  纵然博物馆有千百种问题,但是企业仍然趋之若鹜,因为国家给公益单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你不做有的是人来做。而且这其中有些问题对于企业来说甚至是好事,比如没有标准和机制,这对企业来说在某个项目里或许就成了一个好事。之所以讨论这些问题,是作为博物馆行业的参与者应该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因为只有博物馆进步发展了,行业才能能够更健康的发展。

  促使博物馆发展和优化,就是在给行业建设未来。现在企业与博物馆的依存性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在投资开发、管理,都在想法让产品、让设备更优化、让博物馆更好的管理、让观众更方便利用,企业与博物馆之间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因为这些弊端,造成博物馆不合理的使用资金,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那么企业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博物馆自身。

  博物馆行业的企业都知道:这是一个投资文化、长线回报的行业,如果只想挣大钱、挣快钱,就不该选博物馆。所以企业也有要自身的发展推动行业改革。企业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提升,当你足够强大、足够专业时,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别人也没有理由拒绝你;同时,企业之间要合作,形成聚集效应,共同把蛋糕做大,才能做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