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博物馆很可能在上海开蓬皮杜临时中心

[2016-09-29]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WDCM上传图片

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马拉加展馆

  国际作为,对于法国文化部所属的大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而言,已经成为其发展战略和日常活动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2/3的公共文化机构的战略性文件或活动报告中,涉及国际交流的比重都在增加,这在博物馆和遗产保护机构方面尤其明显。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囯立博物馆法律地位的改变(获得自治公共文化机构身份),若干新的理念与实践逐步发展起来。这些理念与实践被引入大型博物馆的国际交流中,其出发点是以赢利的方式弘扬法国博物馆的声望和影响力。

  成熟展览出口不断增多

  在向外国公众介绍一个博物馆的馆藏和特色时,临时展览是使用最多的工具。根据法国博物馆管理部门的统计,自2014年至2016年,国立博物馆共组织了60个国际展览,其中卢浮宫21个,奥赛博物馆11个,凯·布朗利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联合会5个,莫奈美术馆与桔园美术馆4个。输往外国展览数量的增加也带来收入的增长: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通过出口展览,2007年收入80万欧元,2014年就增至330万欧元。

  成熟展览与单纯出借展品不同,从内容设计到展陈设计,都是现成的。成熟展览要求接展方支付高额借展费,完全绕开了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制定的职业规范条例中关于“公立博物馆之间艺术品出借免费原则”的规定。展览的收入全部纳入博物馆的自有资金中,可以用来维护馆舍、修复藏品、丰富收藏。

  出口成熟展览也并非毫无争议。毕加索博物馆曾因内部修缮而闭馆5年,在此期间,该馆在全世界通过举办展览所获得的收入,可以满足其3/5的维修费用,但是舆论批评该馆只顾组织赢利的展览(每个展览都带来100万到350万欧元不等的收益)。奥赛博物馆为盈利而过度出借部分知名藏品的情况,如在2001年至2015年间,马奈的《执扇女子》外借11次、《吹笛少年》外借15 次,也引起强烈争议,被指责为既影响作品健康,又有损法国公众接触相关作品的权益。此外,舆论批评的焦点,更在于此类国际性展览通常质量平平,大师作品的出现只是为了提高谈判的价码。

  在境外开设分馆:

  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

  古根海姆基金会是第一家通过在外国设立分馆,以商业化方式输出其在艺术和博物馆管理方面技能的文化机构。如果说将古根海姆模式直接嫁接到以公益性质为根本的法国博物馆,其可行性尚难预料的话,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却是满怀热情与新意,迎头赶上。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关国家和城市的预算削减。蓬皮杜中心放弃了开设永久分馆的做法,而是与当地合作,兴建名为“临时蓬皮杜中心”的中期项目。“这是以可持续的方式立足,但不建立永久的分馆。”蓬皮杜中心前主席阿兰·赛班这样解释说。

  第一家“临时蓬皮杜中心”于2015年在毕加索家乡——西班牙安达鲁西亚的马拉加市对外开放。该市市长希望增加城市的文化能见度。在向卢浮宫求援失败后,与蓬皮杜中心达成了5年合作计划。蓬皮杜中心负责组织一个90至100件展品的半常设展览,5年更新一到两次,与此同时,再举办两至三个主题或专题展览,以及面向青少年的活动。马拉加市承担一切与设施相关的费用,以及展品的运输和保险费用。此外,该市每年还要支付蓬皮杜中心100万至150万欧元的特许权使用费。工作团队主要由马拉加市毕加索博物馆经过培训的馆员和职员组成。截至今年,这个“临时蓬皮杜中心”已经接待了22万名观众。

  临时蓬皮杜中心的设立基于如下条件:蓬皮杜中心拥有的多达10万件作品的丰富馆藏,可以满足数量较大且定期轮换的展品出借;蓬皮杜中心为了弘扬其博物馆文化以及知识技能所采取的坚定的国际战略;具有接待这样一个文化项目的意愿和能力的城市。此外,还有一点对蓬皮杜中心而言很重要,那就是接待城市应当具有潜在的艺术活力,这可以让该中心发现和支持尚未出名却有才华的艺术家,或可由此丰富自己的馆藏。

  此处,还必须提及的是“流动的蓬皮杜”项目,流动的蓬皮杜,在其经停的每个城市,于专门设计并布置为展厅的大棚里,展出15件艺术品。这个展览在法国的6个城市巡回展出,历时两年,接待观众24.8万人次,所到城市均为经济欠发达、文化活动贫乏的地方。马拉加的蓬皮杜临时中心仅仅是这一尝试的开始。目标是在外国开设3个临时中心,包括中国。根据蓬皮杜中心国际关系部主任谨慎透露,中国的蓬皮杜临时中心很可能设在上海,同样为期5年,合作伙伴为准公共机构。

  外交行动框架内的协同:

  阿布扎比卢浮宫

  “为了1亿欧元出卖我们的灵魂”,2007年,类似这样针对阿布扎比卢浮宫计划的批评充斥着媒体。然而,却无人否认这一计划即将产生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效应。其实,将这一计划简单归结为博物馆品牌的商业化事件也有欠公允,即卢浮宫博物馆的世界声望显然是这一庞大复杂计划的前提条件。

  其实,阿联酋于2005年向法国提出的,是由卢浮宫博物馆独立在阿布扎比开设分馆。时任卢浮宫馆长的亨利·鲁瓦耶特立刻回绝了。而后又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即利用法国公共收藏品(来自奥赛、蓬皮杜、吉美、凯·布朗利、罗丹及其他博物馆)和在研究、保管、修复、培训和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建立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然而,任何一家法国博物馆都难以牵头一个如此规模的项目。最后,还是在文化部的强力推动下,于2007年成立了法国博物馆公司,才使得这一计划得以实施。法国博物馆公司是行政上的一个创新举措,虽然是私营公司,却有公共股东,来自12家公立机构,其中10家是国立博物馆。该公司是项目的法方运营者,其经费全部由阿联酋政府提供,所承担的任务是“对阿联酋政府负责,妥善实施阿布扎比卢浮宫综合博物馆计划,并构建法国文化机构的知识技能支持体系。”

  10亿欧元,从无先例,或将成为法国历史上的唯一,但比巨大经济效益更有趣的是,阿布扎比卢浮宫让法国文化部重新评估了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国家市场的需求。这种需求对于法国的遗产保护的经验优势来说,无论从经济还是艺术的角度,都是极具诱惑力的。这一项目还有助于探讨借助集体行动的方式形成合力,增强文化输出影响力的可能性。的确,文化部的报告中也曾指出各大文化机构间缺乏协同行动。有时甚至会出现两个博物馆参与同一文化外交活动,却对对方毫不知情的现象。另一份报告中则建议设立法兰西文化遗产署,作为对外服务的提供者,其职能是“确定和组织法国文化遗产经验技能的供给;跟踪市场和寻找需求;分析需求和确认供给的适用性;完善项目结构;提供技术、法律和财务支持;建立信息和经验交流平台等”。

  国际交流的操盘手:

  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

  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创立于1896年,在1990年获得“工商性质的公共机构”的法律地位后,该机构便成为传播国立博物馆文化、拓展观众群的重要操盘手。在法国文化部领导下,该联合会不仅负责香榭丽舍大宫殿公共机构的管理,而且承担33家博物馆的图录、照片、塑模、图片以及衍生品的出版发行工作。

  该联合会是比佐集团的主要召集人。比佐集团成立于1992年,定期举行由世界最大的15家博物馆馆长出席的会议,商讨展品和展览交换,并就博物馆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战略,开展专业对话。联合会还是国际上名列前茅的展览制作人之一,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比佐集团网络的资源,与一大批外国知名博物馆的伙伴关系,组织高质量大型国际展览的丰富经验,以及法国对保险额度巨大的展览实行的政府担保制度。

  由该联合会策划制作的“法国绘画10件杰作展”,是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重点项目,于2014年先后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澳门举办。该展以10件绘画珍品,配以数字化手段和精心设计,吸引观众17.5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