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人想“用科技传递情感”,于是把自己的主业变成了做艺术装置

[2016-12-23]
来源:好奇心日报     

  至于存活下去的办法,则是商业合作。

  一

  九月底,上海静安嘉里中心连接南北两栋大楼的天桥上空布满了发光的气球,被装饰成了彩虹的样子,上面写着 “How Are You Today”。

  这些气球每一个都有不一样的表情,如果你去位于气球下方的那个iPad 上面做一个微笑检测的话,它会检测出你的心情值,然后根据你的得分,来点亮相对应的颜色的气球。这背后是一组智能人脸识别系统,体验者的情绪不同,球上的颜色也不同。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与嘉里中心合作完成这个科技装置的团队叫做Seeeklab,这个来自于厦门的新媒体装置设计工作室仅仅成立一年多,已经完成了数个类似的商业项目。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另一些譬如“世界上最长的跷跷板”、“大雨、声音和发光体”、“书沙台”这样的话题性作品。

WDCM上传图片

  在Seeeklab 的网站首页,你可以看到他们对自己的描述,“Seeeklab 是一个设计团体,我们擅长创意科技装置的设计与研发”。去年4 月,Seeeklab 正式成立,这个名字来自英文的seek 和lab,只不过,这个seek 多了一个“e”,它指的是elecotronic 电子、entertainment 娱乐和enlightment 启示,其最终希望探讨的问题,是“用科技传递情感,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

  二

  创始人兼设计总监田力一直认为,科技应该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它不该只是个冰冷的机器。

  他在2012 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之后,就去了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当老师。那个时候想的还是,“找个安静的,环境不错的地方结婚生子,好好过日子”。这样的安静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他起初想在大学里面好好当老师,想把自己的一些对于科技装置的研发和设计的热情传递给学生。

  然而,他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太需要老师了,他们打开互联网,自己都能学到很多的知识”,田力在《好奇心日报》的采访中说道。于是,在工作一年以后,他辞了职,把精力集中在创新性科技装置的研发上。

  本科的新媒体背景,加上研究生时期对计算机的学习,还有不可或缺的创造力。这些是田力认为的,做新媒体艺术装置的优势。

  辞职之后,他去了厦门的一个跨媒体体验设计服务公司,在2014 年,由他主办了一场名为“时间是一种幻觉”的新媒体艺术展览。他想通过这场展览,能够启发人们重新审视时间。在厦门,这也是首个这样颇具创新性的艺术展,这个展览迅速帮助田力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同时,也让他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WDCM上传图片

Seeeklab 的三个创始人:Candy、田力、Eddie

  现在的Seeeklab 有四个主创,除了田力之外,还有与田力一起办过展的首席设计师Candy;田力的初中同学,曾是北京电视台执行导演的海滨,以及Seeeklab 的客户总监Eddie。

  Eddie 就是田力通过展览认识的朋友之一。他后来和田力一起创办Seeeklab,并负责Seeeklab 的商务拓展和管理工作。

  说起来,Eddie 并不像田力那样有着技术背景,也没有任何新媒体装置的经验。他只是本科期间在墨尔本念书的时候,喜欢去各种艺术节。同时喜欢上了德国art+com 这样的新媒体装置团队。“这些装置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Eddie 说道,这几乎就可以算得上是他对于新媒体装置的启蒙。

  Seeeklab 并不是Eddie 的第一次创业。这个不太安分的90 后,在之前上班的时候曾经开过一家果汁店。那个时候,果汁店只是作为他的副业,并且没有经过任何的市场调研,最终创业失败。然而这段经历倒是让Eddie 对自己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家长希望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我喜欢挑战,不喜欢太过平淡的生活”,Eddie 说道,“我觉得如果就这样老老实实地工作,这样过下去,会有点可惜”。

  三

  Seeeklab 给自己的定义是,“擅长新媒体装置的创意与研发”。然而,这个“新媒体装置”的定义,却成了他们在初创阶段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创立之初的三个月,他们一边准备工作室,一边到处找客户。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借助新媒体装置,帮助品牌进行营销。

  “没有人知道,这个所谓的科技装置是干嘛的,跟客户说不清楚这个”,田力说道。

  于是,他们意识到,要想具备说服力还是得做出点什么东西来。在这段时间内,为了支撑大的项目的顺利进行,他们不得不去做一些“行活儿”。中国计算机学会每一期的美编工作,也是由Seeeklab 来完成的。这看上去似乎背离了Seeeklab 成立的初衷,不过,在田力看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世界上最长的跷跷板”是Seeeklab 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新媒体装置。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这是一个跨越1180 千米的隔空互动装置,它让相隔两地的父子,通过隔空传动和电视视频,就像是在面对面玩跷跷板一样。不过,这个互动装置对于Seeeklab 带来最大的意义在于,他们为跷跷板拍摄的一个不足四分钟的视频,获得了极高的网络点击量,也吸引了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报道。在这个视频里,你除了看到这个最长的跷跷板之外,还能看到德邦物流的送货车,以及小米的电视。

  这是一次有意识的传播营销,Seeeklab 在这场营销事件中,是在“用硬件的打法,做互联网的事情”。

  按照田力的说法,他们那个时候设立了好几个“池”,有mind pool、tech pool,还有need pool,“有什么东西就分别往池里扔,然后找对应”。起初是德邦物流有宣传的需求,他们希望能让人们觉得德邦物流不只是个送货的,而是一个能够带来感动的团队。这个需求躺在Seeeklab 的need pool 里面,后来Seeeklab 的联合创始人海滨又在自己的身上获得了故事的灵感,物流+亲情,他们用一个最长的跷跷板,讲了一个还不错的故事。

  在田力看来,跷跷板是一次主动的营销事件。他们在视频中有意识地用了小米电视,并且告诉了小米,后来小米的官方账号也在微博上转发了这个视频。

  这次营销事件验证了Seeeklab 这种思路的可行性。多少也让Seeeklab 的工作也有了点起色,至少在下一次向客户解释自己到底是干吗的时候,跷跷板,就成了一个最有力的案例。

  四

  2015 年11 月,以Seeeklab 名义举办的第一个新媒体艺术展“大雨,声音和发光体”在厦门JFC 品尚中心开幕。

  这个展览是为了自闭症儿童创作的。起因是田力他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一群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这些孩子给人感觉很孤独,但是他们抗拒与人接触。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接触”,田力说道。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展览在一个半封闭空间内进行,室内悬挂起能发光的雨滴型充气塑模,当用手去轻拍任一雨滴时,全部雨滴就会变换色彩,并在展厅内响起悦耳的声音;展厅内还设置了神奇的发光感应凳,当坐在感应凳上的人们彼此肌肤触碰时,同样能引起整个空间内灯光和声音的变化。在这个环境内,所有的事物都因为“接触”而发生着变化,Seeeklab 希望借助这种体验,让孩子们去经历一种无需言表的默契。

  “大雨”展吸引了上万民众前来观展,渐渐也被厦门以外的人们所知,并引起了全国第一家智障人士社区化服务机构——慧灵的关注。从2016 年5 月起,慧灵与Seeeklab 合作,开始了全国巡展。5 月15 日,第26 个“全国助残日”之时,“大雨”展去了杭州省科技馆,在这里,自闭症及智障患者在正常人的陪伴下,经历一场关于“接触”和“传递”的体验。

  据田力所说的,支撑Seeeklab 活下去的办法有三种,他们用跷跷板、大雨展,以及书沙台这三个特别企划,来证实了三种可行的生存模式。

  其中,跷跷板是用硬件创作,制造互联网话题的营销事件。大雨展是在全国巡回的公益活动,虽然大雨展不带来任何盈利,不过它帮助Seeeklab 扩大了影响力。书沙台则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展览版,用作展示。另一个则是可以被投入生产的较为成熟的终端产品。配合app应用,你可以把书写笔迹转化为智能硬件设备的书写笔迹,由书沙台在沙子上进行书写。它于去年12 月在开始众筹上发起众筹,同时发布了书沙台情感篇视频,在今年3 月,正式完成了批量生产,对外售价为499 元。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田力觉得,从视频营销模式上来讲,Seeeklab 和那个做出了“鬼娃娃”的病毒视频的Thinkmood 有些相似。简单说来,他们都是用做一个装置,再以这个装置为主体拍摄一个视频进行传播的营销方式。但是,Thinkmood 并不能算作是Seeeklab 可以模仿的对象。“他们(Thinkmood)的东西,太偏传播了”,田力说道。

  而在互动装置制作方式上,Seeeklab 和日本的互动装置团队teamlab 同样强调用科技装置来产生情感沟通。不过,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相比之下,teamlab 只做展览,靠展览本身来获利。而Seeeklab 则强调的不只是展览,他们还有视频,以及由装置衍生的成品,多种盈利方式的结合。

  五

  这个想要用科技和艺术讲故事的团队越来越出名,号称在成立一年之后就实现了盈利。

  尽管Seeeklab 确实能够制造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依靠“硬件+软件”的玩法,他们和传统做营销、做广告的公司不太一样。然而,问题从“找客户难”,变成了“找合适的客户难”。他们在如何正确地传达自己这个问题上,依然挣扎了一段时间。

  “沟通成本太高了”,在Seeeklab 小有名气之后,专门负责Seeeklab 商务拓展的Eddie,就碰到了这样的难题。

  他们希望合作对象能够一起去协同,去完成一件事。但是对于大多数甲方来说,他们并不想把时间耗费在这上面。传统模式里,策划一起营销事件,甲方并不需要和乙方进行全程的紧密协作。Seeeklab 却认为想要完成一件事情,无论是一个具体装置还是一个用于营销的视频,这样密切的合作都是必须的。另外,从成本上来说,由于制作装置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因而在合作一开始,陈述需求之后,就出现了设计费用。然而这样的花费却不被甲方买单。

  “有很多品牌方找来,他们只是觉得你有趣,压根没想到过要怎么和你合作”,Eddie 说道,“有的时候我们其实还需要剔除一些这样的客户”。

  按照Eddie 的说法,这个诞生不久的团队也没想过——“传统的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在一个类似跷跷板的视频营销事件,或者是一个像嘉里中心那样的活动里。他们更愿意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传统的甲乙方的关系在他们眼里,更像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在继续不断尝试新的项目之外,他们也开始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里面除了有想找他们做项目的潜在客户,还有来自媒体的关注。在爱奇艺的八分钟人物微纪录片栏目《狂徒》里面,Eddie 成为了今年7 月29 日那一期的主角,《狂徒》宣称“记载年轻态度”,Eddie 那一期的名字是《史上最温暖的科技发明家》,并获得了559 万的视频点击量。

WDCM上传图片

  而在广告代理公司Anomaly 发起的The Unreasonable “不可思议之人”的计划中,田力也成了其中一期的主角。这一次与Anomaly 的合作,直接为Seeeklab 带来了后来与嘉里中心的合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他们忙于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而通常来说,研发一个新的科技装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种尝试。尽管一闲下来就会创作,不过能留给他们创作的时间还是太少了。

  就像是所有创意类公司一样,如何保持源源不断创造力,成了现在让Eddie 担心的问题。过多的商业合作不断地分散他们在研发装置上的精力,而如果不保持一个创造力和独立性的话,“Seeeklab 就会越来越没有灵魂,会很糟糕”。

  在Seeeklab 正在筹备的明年的计划中,他们会把商业和创作的工作分成两组来进行,单独成立一个专注于创作的组,来制作出更多“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