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社会热点,特展也可以这么做!

[2015-08-11]
来源:弘博网     

  近些日子,大家讨论最多的电影大概就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了,这一匹票房黑马在上映20天之后斩获了7.2亿票房,书写了中国动画的传奇。然而,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另一座中国动画的高峰——《大闹天宫》。同为西游记题材的动画,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画到今年刚好走过了50个年头。近日,上海电影博物馆推出了“动画经典、艺术瑰宝——《大闹天宫》诞生50周年纪念展”,带大家去感受中国美术电影曾经的辉煌。

  有趣的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在宣传展览的时候,巧妙地借助了“大圣归来”热映的社会现象,打出了“今天你来电博‘面圣’了吗?”口号,赚足了眼球,也大大为展览提升了人气。

  特展作为博物馆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拥有很大的灵活度和自由性,博物馆学专家严建强老师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常设展览是“纪念碑”的话,那么特展则可以是“论坛”;而如果把常设展览比作“经典”,那么特展则是“流行与时尚”。由此可见,特展在选题和表达方式上往往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它可以关注到不同的人群与文化的需求,甚至可以介入社会热点话题。

  然而,略显遗憾的是,当前中国内地的博物馆学界还未跳脱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大都认为博物馆是象牙塔,是不需要介入社会热点的,所策划的特展往往较为宏观。前文提到的“大闹天宫纪念展”与电影“大圣归来”的“撞车”,也仅仅只是巧合而已,馆方仅仅是顺势而为,借此宣传,并非事先规划好的。

  时至今日,除了基本功能外,博物馆应当更加注重对社会大众的服务。博物馆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应该对社会现象视而不见,并能够经常引起社会的注意与讨论。

  事实上,博物馆特展与社会热点结合,好处颇多。首先,博物馆可以借助这些热点增加博物馆的曝光度,提高参观流量;其次,通过对社会热点进行博物馆层面的学术梳理,可以科学地引导大众使他们得以更理想地观察事件;最后,面对一些突发的社会热点,博物馆做出的迅速而及时地响应,有益于改变博物馆在大众心中刻板的形象。

  在这一方面,或许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博物馆界,看看他们在博物馆特展与社会热点方面所做出的探索。

  一

  2011年9月,电影《赛德克•巴莱》在台湾掀起了热映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博物馆纷纷推出有关赛德克族的特展,如十三行博物馆的“记忆•赛德克-巴莱文化特展”、国立台湾博物馆的“勇者再现:赛德克•巴莱典藏展”、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赛德克巴莱——史与影的交会”等。这些展览主要从各自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出发,让人们得以更深入、更全面认识赛德克族的文化与雾社事件的历史。

  二

  2009年,莫拉克台风造成了台湾5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人员伤亡损失惨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立台湾博物馆举办了“变色的绿宝石——莫拉克风灾特展”,让民众们了解到了莫拉克台风的形成以及造成的损失等等。而在凤灾过后一周年,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又推出了“重建希望 重建爱——莫拉克台风灾后重建周年特展”,向人们讲述了这一年来灾区重建的情况,并以此来警醒世人不要忘了这一惨痛的灾难。

  三

  在李安执导的3D史诗巨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各地影院上映之际,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中市政府与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共同推出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特展”。展览展出了尚未曝光的独家电影花絮、原著小说插画和电影中各种各样的求生道具,还有海上漂流实境仿真装置和互动游戏。展览还藉电影剧情延伸出的海上求生常识与设备,包括“海上救生设备展示”、“求生守则教学”、“少年派的求生手册”等,同时也有介绍片中动物及其习性的“旅程中的神奇动物”展区。通过这一特展将艺术、娱乐与科学知识的传播巧妙地结合起来,给观众意外的收获。

  四

  另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对世界末日预言的呼应。随着电影《2012》席卷全球,玛雅人的末日预言成了2012年末大众最热衷讨论的问题。2012年12月21日真的是人类文明的终结吗?“太阳爆发”、“银河灾变”等说法披着科学的外衣大行其道,使得社会人心浮动。在这种情况下,科博馆策划了“2012世界末日——浩劫与重生”特展,希望能从科学的角度解答民众心中的疑惑。整个展览带领观众重返玛雅神殿,透过以玛雅文化和历法为主题的环景剧场节目,为观众揭开末日预言之谜。特展还安排了一项有意义的活动:12月21日的下午二时,当神殿的时钟走完最后一秒,人们可以进入“末日24小时”,参加由博物馆举办的温馨守夜晚会,希望让人们能静下心来反思;次日下午二时,如果平安无事,人们就将伴随着壮丽的交响乐走出末日,欢欣鼓舞地庆祝重生!

  看到了这里,各位还觉得博物馆特展离社会热点很远吗?

  参考文献:

  严建强:《特展与博物馆社会角色拓展》,《东南文化》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