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是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期的合作与探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包括8册学生用书和4册指导用书,引领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结合博物馆资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为依托,以史家小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涵盖“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和“音乐辞戏”四大主题。无论是馆校合作模式,还是教材内容编排,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1深化教育职能,发挥国家博物馆在行业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紧密围绕核心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博物馆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对博物馆更好融入社会变革的呼唤。经过新馆 4年多的发展,国博教育课程不仅在课程的供给数量、力度上实现持续、高效供给,以满足广大观众对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渴求;同时在文化服务的品质上精益求精, 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模式,一系列在内容和方式上吸引观众的博物馆课程纷纷推出,发挥国家博物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社会价值。可以说,通过博物馆文化 资源的课程化开发,以提供博物馆教育增值服务为核心的国家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成为特色。
2挖掘资源优势,完成从“教育活动”到“教育课程”的华丽转身,使博物馆教育迈出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发展的一步
国家博物馆充分发掘自身丰厚文物藏品资源和高端专家资源,逐步形成国家博物馆四大课程系列:即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和教师培训。与史家小学合 作开发的《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就是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与艺术并重”、“认知与规则同步”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将博物 馆文化资源和教学有机结合,探索出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这些核心要素在内的博物馆课程模型,把主题活动、日常规范、行为培养和情感培养巧妙地整合为 博物馆课程;课程内容更是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内涵。随着一批批优秀课程的开发,国家博物馆也完成了从“博物馆活动”到“博物馆课程”的华 丽转身。同时,国博教育课程注重内容上的独创性,所有课程内容来源于对国博深厚文物藏品资源的深度发掘和重新组合,各系列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链条。各系列课程环环相扣,资源共享,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彰显了国家博物馆“个性化”课程教学体系。
3跨界资源重组,探索从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到学科统筹、出版发行的合作模式,通过有效融合,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
如何与学校密切合作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是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国家博物馆与史家小学的合作正是迎接挑战的一次勇敢尝试。双方秉承各自 优势,组织了四十余名业务骨干为开发团队,完成了课程设计、开发和实践教学工作。这次成功的合作为全国博物馆提供了馆校资源结合的实践案例,该项目的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也将在2015年新学期服务广大学生。
在学科统筹上,《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有机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天文、生物、科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劳技、品德等学 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艺术鉴赏等多种知识技能,我想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 小学生一生的平衡发展都将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北京教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多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出版方面,得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鼎力支持,选派专业团队参与设计编辑工作,提升了成果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每年接待上课学生人数从最初6000人递增到现在的5万人。2014年3月和2015年4月,国家博物馆两次接 待美国西德维尔友人学校的87名师生学习“汉字的起源”,课程内容得到美方高度赞誉,还先后接待来自新加坡、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学生和博物馆 教育同仁共计千余人。
《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的教材开发与正式出版,将进一步为探索馆校有效合作提供和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水平,进一步丰富中小学的校外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的空间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