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顶级博物馆界,英国大英博物馆262岁、俄罗斯冬宫博物馆251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223岁,最年轻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有145岁了。
●巧合的是,世界四大博物馆都坐落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这些顶级艺术殿堂能够兴盛至今的经验,也值得世界各国博物院参考和借鉴。
大打“亲民”牌
如果你以为世界顶级博物馆都身段高高,那你就错了。无论是从皇宫演变而来的冬宫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还是由资本家捐赠设立的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如今走的都是亲民路线。
根据英国主要旅游景点协会2015年3月公布的排名,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大罗素广场的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继续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据悉,大英博物馆2014年共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700多万人,与2013年相比,游客人数增长6.5%。
即将于2015年圣诞前离任的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格瑞格表示,从1795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开馆那一天起,该馆就将自己的服务目标定位于国民的娱乐和教育,因此大英博物馆成为第一座对民众开放并实行免费的博物馆(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72年的几个月外,免费至今)。
作为大英博物馆馆长,每年考虑的不是如何对付数百万人次的观众,而是考虑如何让其800万件藏品更多可能地与观众见面。麦克格瑞格绞尽脑汁地要让普通人对文物产生兴趣,他的方法是在展览中体现文物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馆内展出的是中国古人使用的竹器以及以竹为题材的绘画,那么在馆外,他就让人种上竹子,营造一个奇妙的中国风景,“我想让游客知道,竹子至今还是中国人品格的一部分”。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大英博物馆2015年初成为电影《博物馆奇妙夜3》的拍摄地,馆藏文物齐动员,来了一场浪漫、卖萌又搞怪的逆袭。大英博物馆纪念品商店也抢尽风头,因为那里的商品总是推陈出新,如今夏推出的小黄鸭系列和木乃伊U盘就大受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是目前接待游客最多的博物馆,2014年来访访客达930万人次。访客中70%是外国人,其中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英国、巴西的最多,所有访客中有超过半数年龄低于30岁。前来欣赏达•芬奇经典名画《蒙娜丽莎》等艺术品的访客整体人数,较2013年增加10万人次。
几年前,卢浮宫客流部主任库卢曾在上海表示,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兴冲冲地来问她:“《蒙娜丽莎》在哪?”《蒙娜丽莎》无疑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该馆与之齐名的还有《维纳斯》雕像和《胜利女神》石雕。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2014年财政年度中,中国游客首次成为其外国游客中最大的群体。在过去的五个财年间,中国游客的人数已经翻了两番多,从2009年的5万人次增加到了2014年的20.9万人。颇有商业头脑的大都会博物馆这几年不断向中国游客“示好”。这家博物馆面向中国游客推出的众多措施包括:一份平面图、中文语音导览以及志愿者提供的一小时藏品亮点导游,而且全部使用普通话。大都会博物馆不仅开通了微博账号,还同时推出了繁体和简体中文版的iPad应用程序。它还远赴中国开展过巡展,一场是馆藏珍品展,还有一场是美国西部青铜雕像展,目的是为了扩大在中国的知名度。
防贼防盗防内鬼
对于这些顶级博物馆而言,最令人头疼的不是蜂拥而至、层次不齐的世界各地参观者,而是如何确保馆内数百万件藏品的安全。
自从人类开始创造艺术品、并赋予其价值以来,艺术品就被视为权力和特权的象征,因此藏有大量艺术珍品的博物馆就成了盗贼的首要目标,哪怕那里拥有强大的摄像头监控设备和24小时安保巡逻。一项统计显示,从1976年至2010年间,英国共有约5.3万件艺术品被盗,是全世界艺术品失窃最多的国家;美国登记在案的失窃艺术品为2.1万件,居第二;法国、意大利则分列第三、第四位。
2004年,大英博物馆多件中国文物被盗,现场没有任何玻璃破碎的痕迹,盗窃者也没有触发任何警报系统。发现失窃后,大英博物馆一时竟无法知道到底丢失了多少件展品。事后分析原因发现,大英博物馆面积庞大、展品众多,但是安保人员的数量有限,每个展室内也只安排了一两名工作人员,于是盗贼便有机可乘。
损失最严重的可能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了。冬宫博物馆,又称“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由叶捷琳娜二世女皇在1764年初建,藏有300多万件艺术品,其中最引以为傲的是达•芬奇的油画《戴花的圣母》和《圣母丽达》。
2001年,冬宫博物馆内19世纪法国画家让•列侬•何罗麦作品《闺房》被盗, 保险金额为100万美元。同年圣彼得堡海关官员拘留了一名私带3箱古文物前往伦敦的俄罗斯游客,总价值高达上百万美元,而其中一些古物中还印有“冬宫博物馆持有”字样。
美国有研究艺术品罪案的学者指出,即使是世界上安保最好的博物馆,与中等规模的银行相比都显得“太业余”。例如卢浮宫的闭路电视无法监控到所有的角落,而且不同区域的监控摄像系统各自独立工作,无法从一个中心控制室全面监看。
银行需要尽量把钱藏起来,而博物馆则需要尽量把藏品展示给公众看。从这个角度来看,倒也情有可原。但是,从罪犯的立场看来,一幅举世闻名的名画就是一张装了框的价值数千万美元的现金支票,毫无防卫地挂在了墙上。
经费不足也加剧了博物馆面临的安全问题。欧美博物馆大多不收门票,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各种基金会及私人捐赠等社会渠道。一支装备齐全的保安队伍很可能花掉博物馆一半的运营预算,这还不包括造价昂贵的高科技移动探测器和电子钥匙。 此外,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安保人员薪水微薄,而且并没有受到足够的专业培训。薪酬低加上工作前景不明朗,导致很多博物馆保安的职业热情和荣誉感都不高。在很多失窃案中,窃贼就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大摇大摆地进出展厅,而这时候监控室里的保安们根本没有去关注监控屏幕,直到窃贼逃之夭夭才如梦初醒。
在世界四大博物馆中,失窃率最低的要数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不要忘了,这家美国最大的私立博物馆财大气粗,2014财年收入6.32亿美元,其中政府赞助1800万、私人捐款2.59亿、其他收入3.55亿。据说,大都会博物馆保安部主任是犯罪心理学博士,在他看来,人防比技防更重要,因为再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也需要人来检测掌控。
拥抱高科技
进入21世纪,各大博物馆也与时俱进,纷纷拥抱高科技。
目前,大英博物馆的200万件藏品资料可以在网上查到。博物馆也推出可用于馆内的手机应用(APP),具有馆内导航、讲解、文献链接等功能。大英博物馆所有的出版物、参观视频等,都可以免费下载,博客还会随时更新考古工作的情况,并同步更新在Facebook、推特、Youtube等网站上。2015年,大英博物馆开始使用3D扫描,创建扫描对象的开放数据源,让游客探索藏品过去的用途。游客可以通过灯光和气氛体验青铜器时代,参与古人的各种仪式,包括祭祀太阳的仪式等等。
卢浮宫博物馆于2012年5月引进掌上视频游戏控制导游系统。该系统表现为一个可实时定位的交互式地图,使游客随时知悉其在馆内的具体方位,并可依据游客不同要求直接引导其前往想观赏的某一件或几件展品。除高科技导游系统外,卢浮宫还为每件展品提供了高清图片,即使参观者人多拥挤,游客们也可清晰地观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卢浮宫还运用3D模拟技术展现《胜利女神像》,游客无需佩戴特制眼镜即可观赏。2013年,卢浮宫又推出了可供下载的智能手机和iPad应用程序,包括3DS音频游览程序的智能手机版。
2014年,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发布两款俄英双语智能手机客户端——“冬宫博物馆”与“1小时音频导游”,可以帮助游客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游览冬宫,而且不会迷路。如今,包括中文在内的其他亚洲语言的APP也应运而生,号称“确保300万件展品信息全部纳入程序中”,似乎是所有顶级博物馆中APP展品信息最全的一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推特上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这要归功于2012年大都会聘请了首席数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斯瑞•斯瑞尼瓦桑(Sree Sreenivasan)。这位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数字新闻系教授深谙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之道,在大都会带领一个70人的团队。目前大都会博物馆线上访问量达到4000万人次,斯瑞尼瓦桑计划在2020年大都会博物馆150周年纪念之际提升至10亿人次的访问量,为他们讲述关于博物馆100多万件藏品的100多万个故事。
斯瑞尼瓦桑表示,大都会博物馆不再是过去的大都会,而是一个有生命的、鲜活的博物馆,它收藏、征集新的艺术品,还见证了当代艺术的诞生。大都会为观众提供了包括iPad素描在内的上千种免费课程,包括邮件营销、社交媒体、网站、媒体实验室、互动展厅、视频导览、移动设备开发、视频和在线出版。此外,大都会利用了iBeacon(低耗能蓝牙技术)、Oculus Rift(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和谷歌眼镜等最新科技,并于2014年发布Met应用软件,被苹果评为苹果商店最佳新APP。
科技进步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如卢浮宫副馆长、数字化发展部门主任艾格尼斯•阿尔凡达瑞所说:“如果一个博物馆不能在各个运作层面使用新技术,就将坐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