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博物馆改善了吗?

[2016-01-05]
来源:弘博网     

  【编者按】2014年,网友@鞋楦儿的文章《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及文博行业的年度吐槽》引起了文博界的关注,文中结合自己对博物馆的定义,评(吐 ) 价(槽 )了2014部分博物馆展览以及社教活动等等。转眼一年过去了,最近这篇文章又在文博圈里频繁转发,其中,台湾博物馆学界徐纯老师为此文做了批注,对部分内容、概念进行了深入阐释。为方便阅读,我们将原文联同批注一同刊出,批注部分用红色字体标注。对比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深入思考,这一年博物馆行业改善了吗?
  近日不断看到有文博朋友发年度看展总结,不禁手痒。今年的确看了不少“宝”,更发出不少原寸大图供朋友们分享,收获无数赞,但始终高兴不起来。为啥?因为我觉得文博行业没有进步,甚至退步了(?对观众而言,没有改善就是退步)。退步到文艺复兴那些私人珍宝馆(?cabinet of curiosities)的私人珍藏的水平,甚至退步到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的那个“博物馆”(?错!这个时候的博物馆(mouseion)是召集?学者」来研究、解谜,供奉给神明的珍宝另存于神殿或宝库里)。原因很简单,没有研究成果的支撑的纯晒宝(?也许有,但是没有做观众可以懂得?诠释」),有意思么?就像你看了一部电影,除了演员的脸蛋,别的啥都没记住。(?要让观众记住就要有转译研究成果的故事出现,这就叫做?诠释」。)
  今天看到某老师不点名,但指向清晰地批评了“丝绸之路”展,我深表赞同。看展当天我便吐过槽了,一个在近几年中集合全国最多特一级文物的“大展”,不仅仓促,毫无研究成果支撑和展览主线,而且满地硬伤。硬伤就不说了,免得专家们面子无光。(?目前还在展吗?)
  博物馆之“宗"
  一周前,有位老师提出了问题,何为博物馆的“宗”(?是宗旨吗?是英文的mission吗?),这个问题挺大,我也很感兴趣,所以‘恶意转发’,但无人接招儿。也是,这个能上研讨会的选题,怎么会有人有闲工夫在微博上答疑呢?还有,大家都在干偏离博物馆“宗”的事,怎么会放开胸怀批评自己?
  昨天,朋友转给曹兴诚的“盗墓之风和出土文物市场无关”一文,看得人七窍生烟。立马就想把那人拿去见官!但是,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博行业的工作做得不行。一个是象前面所说的,博物馆办展不是传递文化价值,而是强化了‘物’的价值。比如国家博物馆居然就敢喊出“来国博,看国宝!”的口号。第二个是文博行业本身有害群之马,业内长眼力,业外帮坏分子掌眼,为虎作伥。丧失人本,信口雌黄,比如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和玉衣、玉凳的故事。
  好东西人人爱,爱,便要收集、贮藏。通常博物馆的起源被认为是在公元前三世纪,位于亚历山大的缪斯宫(?这才是收物件的地方,不是当时的博物馆Mouseion)。伟大的马其顿君主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他的将军托勒密开创了托勒密王朝。并将亚历山大在欧洲、亚洲及非洲征战中掠得的众多物品,包括古希腊哲学家雕塑、天文学仪器、医疗器具、象牙、动物皮毛等存放于此。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但是博物馆(Museum)因此得名(缪斯源于希腊语Μουσε?ον)。缪斯宫大约存在了700年,与四世纪毁于火灾。直到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中产阶级,像Medici家族,首先建立the Medici Palace,作为他个人欣赏与学习的场域,后来的君主和贵胄们先后建立了多个这类“艺术品仓库”,有的只搜奇不研究(?我怀疑这句话,因为达文西就君王贵族们招来服务这些收藏的人之一),只供上流社会而不向公众开放。所以,我说我们的博物馆退步了,只晒“宝”,不研究。这样做甚至还不如宋徽宗,在徽宗主持下将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着录结集,编纂了《宣和画谱》。那是1119~1125年间,小八百年了。更不要说,在《宣和画谱》成书前的100年,吕大临便编纂《考古图》(?其中很多错误就是因为没看见实物!)。可见博物馆(?博物(是自然,没有博物馆的意义)与博物馆不是同一词汇)的概念出现并不晚(?这里有个误解,因为博物馆是现代化之后开放给民众学习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十六(七)世纪后欧洲的‘公立’博物馆纷纷建立,但是真正现代意义的向普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是(?1753年大英博物馆在前,接着1794年)法国大革命后的卢浮宫。十七到十九世纪是欧洲博物馆随着科学研究与海外拓殖与帝国主义的掠夺性膨胀的时期,全世界的文化都在这个掠夺的时代中遭了秧(,?却也建立了今天我们所学到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博物学,甚至地质、地理学等科学学科)。直到上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博物馆才迎来正真的良性(?对自然界却一直都不是?良性」的)发展(?弥补性的?生态学」)期。

  我心目中的博物馆如何定义呢?我又如何定义博物馆的“宗”?
  我认为,博物馆是对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关系、自然演变等最权威的追踪者、收集者、记录者、研究者、总结者、诠释者、传承者、宣传者,以及保护者。即便人类消亡,通过博物馆中的物品,后来人也能知道我们这一纪地球人干了些什么,以及这个星球上曾经的起伏跌宕(?,做为未来发展方向与方法的取决)。
  “宗”是上述责任的集成,?就是博物馆的任务mission,主要是for the good of a society。同时“宗”也是博物馆的行业领域属性,不同(?学科)领域博物馆关注点不同,业务模式亦不尽相同,因而遵循不同的管理规则。因为博物馆不直接创造价值,而以文化与知识?去关连到(X驱动X)社会,?透过观众的使用,间接创造出未来的价值,所以国立博物馆几乎全部属于政府投入,而私人博物馆的经费也多依靠基金会,因此全部具有公益属性(?文化的落后,使中国不是这样)。所以,“宗”更是干好分内事的职业道德(?是专业伦理ethics,它可以衍生出专业伦理法规ethics code,是法律的一种,不是道德!)。
  但是,博物馆仅有“宗”不行,我用四个字来定义我心中的博物馆——宗、体、用、传。(?如果要强调”宗、体、用、传”,就必须以馆员与馆长在执行方面的?职能」,让我直接的关连到目前已经为世界大部分博物馆界所接受的一项理论:Steven Weil的一项?博物馆成败基质」,他画出一个很简单的矩阵,如下:

博物馆成败基质矩阵的诠释

  物馆之“体"

  体,我认为包含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还有在具备上述条件后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么的也要有个行动纲领吧?我们看周围的熟人,无论ta穿什么衣服,做什么造型,我们总能一眼把ta认出来,那是因为ta的气质。博物馆,我当然要求它有自己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面貌。

  硬件,国内博物馆除了少数年久失修的,都很高大上,甚至高大上得超出‘使用’需求,(拿国博开幕时,自己的展览与LV的展览来比较就知道,我们自己的展览上面空了2/3,法国LV的展览是从天花板样地板展下来的,似乎我们连自己的展场都不会使用)这和咱领导的好大喜功、地标心态(应该说是他们的决策,因为不一定是否定的)紧密相关。但是,(?馆员与馆长在执行方面的?职能」的)着录能力、研究能力、资源共享、社会征集、成果应用这些软实力都不那么令人满意(?所以不那么令人满意不一定是研究不好,而是尚未转化为观众参观前的认知、态度与需求没研究;展览的好不好其实是决定于是否?切题」于观众的认知、态度与需求)。这不是瞎吐槽,看看展一切了然。展览好不好,要看馆方在自己领域中的维度域是不是广,是不是深,因为这关系到下面的“用”,应用。常设馆看实力、能力,以及历史观、博物观。临展特展看研究成果、物证归集以及同行胸怀。总体上,无论什么展,看学术态度。
  为什么会有曹兴诚和博物馆不清不楚?从业人员有没有问题?现在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物欲追逐状态,收藏类节目数不胜数,全国都在探宝、寻宝、鉴宝。这不是文化繁荣,这是文化价值的物化。吹鼓手正是文博从业人员,如此怎么关注主业,做好你们分内的事。(?说得好!如何让馆员与馆长在执行时知道所需的?职能」、发挥其职能来符合观众的认知、态度与需求,这是展览永远的改善方针!我们博物馆界这两者都失控!)
  年初我质疑了国博常设馆关于半坡遗址生活区复原沙盘中半地穴棚屋顶部开窗问题,最后在直接询问馆长后有了一个答复,整个过程我发了长博。最终的解答并未解惑,源于考古发掘对顶窗存在有支撑,但无法支撑全部棚屋顶窗朝向聚落中心,且聚落中心的大树在报告中未见。(?半坡遗址的另一个沙盘其实是更可以发挥的,就是烧陶器的窑。相较于今天非洲人烧陶的方式,我们不难推想到中国瓷器的世界地位。我们少碰西方建筑的强处,发挥我们祖先留下的强处,才是符合今天我们要争取国际地位的方法,丝绸之路不就是这回事吗?不是半坡研究不力,而是我们博物馆失去与今天的关联性!)。
  我为什么这么矫情?因为,排烟需求的开窗与具有一定宗教意味的向心性开窗有本质不同。
  年中,在南博常设馆看到复原的北阴阳营墓葬,复制品不标明,头位足位方位不做标示。在陶器展厅中仅标称出土地以及器名,而不对文化类型以及器型对后世青铜礼器的构成影响做说明。使这个重要的、但同时显得‘灰突突’的展厅几近无人参观。而新沂花厅出土的目前最长、纹饰最为精美的良渚类型锥形器,除了基本说明,其他内容完全缺失。新石器时代玉作工艺介绍缺失“添水加砂”细节,使观众误读。
  金沙遗址博物馆对于玉琮有专门解读,但是完全淡化良渚以及齐家,怎么会这样呢?多好的文化比较选题。我不客气,这是源于狭隘,源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指导思想下对区域文化的无限拔高心态。
  再如,前几天我质疑凌家滩新石器时代0.15mm钻孔。某著名实证派专家言之凿凿地给予肯定,但从显微照片上看出结论很不科学,明明存在接近1.0-1.1mm的孔壁钻痕,这才符合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为此我亦发了长博。在这样的学术态度下搞展是个什么结果,是可以预见的。这也是学术态度被区域文化‘放卫星’的心态给绑架了。(?有空请大家去点击网络上,参阅大英博物馆2004年所做的《摇篮到坟墓展》(Cradle to Grave),它为关连到今天的观众,把展览设定为:人类为解决现实生活的烦恼、悲伤、需求、与疾病而创造的艺术品,与过去海外拓殖时代所收藏的民族志学收藏,来呈现给观众如何去观察他们的信仰与宇宙观。古今架构在一起,观众的参观就有了立即性的了解。)


  博物馆之“用"
  用,入藏品如何应用,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其文化价值,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博物馆应以藏、研并重,怎样应用物品展现研究成果,是使博物馆具有影响力和铁杆观众队伍的重点。
  各博物馆都有自己藏品的着录方式,这个是它所属的领域决定的。我不完全了解,但可以按照我幼稚的想法推知一些。例如,一件唐代步摇可能包含以下信息:年代-唐、材质-玉、工艺-嵌金银、出土地-洛阳、纹饰-鸳鸯、官造/民造等,以及入藏时间、入藏编号、库/区/架/格诸元、残损修复信息、展出时间、借展等等。那么这样一件物品在应用中可能有这样几种方式,常设馆中普通物品;唐代玉饰展;唐代女性服饰;中原玉饰工艺;历史上的花鸟纹饰;大唐官造器物展;盛唐生活场景......还好,我看到了北京艺术博物馆《唐代仕女生活》这个小而精的特展,通过饰物、仕女俑、金银器、瓷器、食物给我们大致勾画了唐代妇女生活的概貌,但展览规模太小、场地偏僻、影响力不大。但这样的展实在太少了,继专程魔都看“梁代村”获得极大满足后,我十分期待去看看“六如”、“崧泽之美”,从办展主题和架构上,就值得打着‘飞滴’去看。
  再如青铜器,除了出土地主题特展,从铭文角度、类型学、区域比较、年代、纹饰变迁、工艺变迁等,这样纵向横向去组织‘素材’的展我们基本看不到。那么是哪里出了问题?
  对比“江汉汤汤”和“呦呦鹿鸣”两个展让人十分感慨。前一个看了一堆重器,后一个让人梦回燕霸。作为京师的两家一级博物馆前者每每令人失望,后一个让人惊喜连连。我觉得观众群体很大,不只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
  首博和山西博的这次合作策划非常完美,以“燕侯旨”卣内铭文“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为线索,联系了燕霸两个国家的内在联系,以临汾大河口墓地出土器物为主,北京琉璃河出土器物为辅,通过嫁娶、祭礼、葬礼、宴乐四个章节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西周时期小而独特的霸国风貌。大量文献、铭文解读的应用营造了一个历史环境,而“燕侯旨”卣、霸伯罍、漆木人俑、鸟形盉、克盉等重器成为其中响亮的装饰音,整个展览因此而层次分明。这是主题研究、线索梳理、器物组织、展示区域设计、展示技术完美的结合,是传播学原理在展览中的良好应用范例。
  搞笑的是有不少人吐槽展览没有燕国公主什么事,而吐槽的人还是文博业者。让人笑掉大牙,修辞学都没有过关,好意思说自己在博物馆工作?!“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重点在哪里?“眼中霸国”!
  学科融合(?其实展览只要有科学性就好,展览手法只要集中在比较与观察,科学性就出现了!展览策展必须团队,千万不要一个人自己想,那关联性就会失去重心。这些都是国际展览界的常识)不足也越来越突出地制约着博物馆的发展,虽然我们在近期盘龙城研讨会的发言中,欣喜地发现相关学科在田野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但是在博物馆环节依然感觉是缺失的(?因为与观众没关联!)。我们依然没有将古气候、地质地理、动物植物等分布域与年代分期的清晰认识,更不要说把它们和考古、博物联系起来立体呈现(?这些科学因素几乎都没改变,这就跟观众就有关联了!)。那么,在展示思路思维上就是局限的,在信息传达上是瘸腿的。那么,博物馆最终的目的“传”就会打折扣。(?“传”就在于关联性!)
  初听到某两馆要搞鸟纹专题展,很欣喜。但是听说展览总述交给一位学鸟类喜欢画鸟的年轻人时,我也醉了,连碎碎念都没有了。器物、年代学认知基本为零,你怎么做策划?怎么组织线索?怎么选择器物?这应该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啊?!

  博物馆之“传"
  传,是博物馆价值的最终体现,以研究成果为支撑,是传播学的范畴,即文、物、声、光、电多重传达。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类知识怎样传递给受众?一个展的信息通常是海量的,那么必须将信息分层分级,哪些让器物震撼观众、哪些上展板表述、哪些进入多媒体、哪个环节调动观众互动、哪个环节调动观众兴趣,进行延伸思考。毫无疑问,自主思考吸收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当然,展览种类不同,目的不同,但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和内核都是一样的。
  该传递的没能传递,那么就只能关注于器物本身了,富丽堂皇的自然讨喜,这不能怪观众。观众毕竟是怀着长见识看新奇的目的来的,但是怎么让观众在看新奇的同时掌握知识,是博物馆的本分。不少博物馆都发展了“志愿者”团队,那种‘声情并茂’和‘抑扬顿挫’,说着培训得来的词,多问个问题就瞎‘放飞’,这我觉得事与愿违了。因为除了‘道儿上的’知识,他们传播的其他知识很可能是错的。而观众很可能会带着一些错误的认知回去传播,人人都有吹牛的欲望。“志愿者”中代表人物那位混国博的大姐很著名,我不点名,大家都知道。国博外交礼品展永远人头攒动就很说明问题,国家层面的礼物嘛,都是好宝贝。
  国博永远是最容易吐槽的,没办法,因为你体量最大地位最高。“非洲木雕”展基本就是一个清理出通道的仓库,展品完全没有分类,东南西北中哪个非的?哪个部族的?什么年代的?什么材质?什么信息都没有,就那么混搭着;“罗马与巴洛克艺术”,用锥光聚光灯照明展示油画的是我仅见于此,当然这个展的方案很可能不是国博的;“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基本和“汉水汤汤”一个路子,展览方式和技术手段都一样。还有,你和美术馆抢什么?那么多个人书画展耗费展览时空资源,是经济创收原因么?呼吁国家赶紧搞一个国家级艺术博物馆吧。门厅那么大的空间布置了‘残花败柳’一般的‘现代装置艺术家’的作品。为什么不搞一个立体坐标式的,能清晰表现中国历史进程中政权交替、并存状态的历史树呢?花点力气,艺术性、知识性便全部具备了,也符合国家博物馆的地位。
  ?其实这都是“传”的技术问题,1982~86年四间,美国芝加哥的费氏自然史博物馆接受W. K. Kellogg Foundation的赞助,在四年中培训了50个博物馆展览团队的300多位馆员,从此展览团队工作取向成为美国博物馆作展览的范本,解决了上面所谓观众”吐槽”的所有问题。这是我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界少见的策略,当然也是今天美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巨无霸」的主因。为了让学生了解团队策展、团队规划、制作与全程评量的重要性,我把这本书全文翻译,学生们受用无穷。但是这种基础训练的讯息,因为我们展览发包机制的问题,常常很难及于策展、规划、制作与评量的团队,虽然展览界也发现其益处。
  灯光是中国博物馆行业永远的伤。织物、纸张、有色彩的、会产生光化学反应的对照度有严格要求我当然是知道的。但是,底光照明让人眼快速疲劳,也不利于表现器物材质纹饰等细节,你要闹哪样?给白瓷布置红色环境打色光,你要闹哪样?给佛像打变化霓虹灯你要闹哪样?器物在东你照西是要闹哪样?高反射器物你打硬光是闹哪样?大腹细身的器物选择顶光照明你是闹哪样?想不想让我们看?各馆灯光投入都不少,但是我希望能在器物个性化布光上各位都多动点脑子。
  展览器物的注释也很头疼,古器物很多都是专属名冷僻字,很多现在都不再使用,有的馆就能很贴心地做到标注拼音,多数馆不标注。有老先生问我“这念什么啊?”我说“这个念甗。”老先生说“也没个注音”,我说“没注音您就看英文那边,最奇怪的那个单字,基本就是这个字的音了”。但是,光有音而无四韵,还是瞎掰。
  还有很多捐赠品多数博物馆是不标示的,这点上博值得学习,他们很清晰地标注捐赠人。不要怪群众觊觎财富价值,因为博物馆和文博单位的工作缺失,根本无法培养群众贡献文化传承物,让更多人感受文化魅力的意识。
  ?以上,在美国博物馆的三段式展览评量就称为?前置评量」,就是从过去的与专为此展览议题而做的观众调查,来决定展览的规划内容、活动与目标,也就是在规划起始就知道“传”的目标。
  我们在国外博物馆常常能拿到很多特展的小册子,这是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专着、大部头高档画册的有异补充,甚至能够让观众带着问题进馆参观,加深对展览的理解。我们有不少馆都有,但是很不普遍,一张纸的免费很多,通常简单到近似海报。为什么不搞些展览内容的浓缩简版呢?这个其实也可以发售啊,十块八块的,收个成本,受众面广,影响深远。
  网络平台也是“传”的重要途径,在国外博物馆行业已经大范围无偿提供展品高清图片,研究报告的今天。我们的博物馆还在‘护犊子’的泥坑里无法自拔,资源不得到合力利用和社会认可,谁知道你在干什么,不知你在干什么,你就是个P,就是个啃食纳税人钱财的蛀虫。
  各馆基本都在微平台上,但是这些地方都是拿来吹牛的,绝对不能提问和质疑,提问和质疑基本得不到回答,这怎么能扩大影响呢?几天前萧山博物馆发博讲“乳衙”,配图是章怀太子墓手托盆景的壁画,王世襄先生曾撰文对比中古日本盆景与其关联。那么,如此配图是出于什么考虑?不予回答也不更正,这是官博诶。
  上月27日,我发了有些无厘头的对比“在它面前万国IWC的比勒顿止逆机构是不是弱爆了?战国东周王城粮仓吊运装置止逆机构。”截至今日,转发602、评论59、赞50、阅读30万。其中“溪畔鹤迹”和“螺旋真理”以及多个网友都发布了很有知识性的回复转发,并成为话题热点。我发布“有时候一件小东西牵出大故事。一近乎无厘头的对此,转发500多完全没想到。文博宣传推广要适应时代,找到和现代人群的契合点是个要好好研究的问题。迁就和降低身价不是办法。”并@ 了洛阳博物馆四个ID,完全没有反应。我觉得这也不是作“传播”的态度,有了文博热点的传播现象你们要分析啊。
  2014过去了,吐槽了这么多,算是个年度观展总结吧,希望不会被各馆拉入黑名单。在新年伊始,我发现国内各馆都抛出了不少好的选题,就看你们的实现了。
  ?虽然以上这种非专业的评语,我们博物馆专业视之为去年的”吐槽”,是过去了,但是我们专业界的问题是:“我们改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