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也要建设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

[2016-02-15]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曹爱生

  读了《中国文物报》2015年10月27日刊载的齐吉祥《从两个点赞讲起》一文后,我很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但又感到意犹未尽,说说自己的一孔之见。
  作者在文中讲了两个话题,一是讲解不靠背稿,讲解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二是讲解工作不是熟练工种,讲解员不能“临时工”化。笔者想结合作者的第二个话题,谈谈中小博物馆也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的必要性。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对提升博物馆业务水平、服务(教育)功能至关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博物馆有没有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能不能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以及如何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 
  先说说“博物馆有没有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说老实话,不容乐观。《从两个点赞讲起》一文的作者举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大馆”的例子,“2006年招了25名讲解员,陆陆续续走得仅剩了6名,2006年以后分五批招了21人,尚留8人,流失率为70%。还有的馆年年要招新讲解员,因为以前招的又走了”。70%的流失率,用“走马灯”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当然,讲解员队伍如此之高的流失率是有深层原因的,讲解员们大都“属于劳务派遣工”,工资、福利低。虽说改革后的人事制度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讲解员队伍存在这种“走马灯”式的“流动”,客观上不利于“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的建设,因为讲解员的知识需要“日积月累”。“很有影响的大馆”还如此,中小博物馆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这也是笔者主张“中小博物馆也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的重要原因。     
  再说说博物馆“能不能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为社会培了大批人才。由于大批人才走上社会,说实在的,现在的一般本科毕业生找工作已不容易了。即使是中小博物馆,如果有编制的话,招硕士研究生也不是难事。在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今天,以硕士研究生、普通教育的本科毕业生为主体建立的讲解员队伍,其“质量”也不可谓不高。所以说,博物馆在理论上是可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的。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在中小博物馆的讲解员队伍中,或者说在真正从事讲解工作的人员中, 起始学历为普通教育本科毕业 的是“寥若晨星”,不是博物馆的门槛高,进不了;也不是普通教育毕业的本科生们、硕士研究生们眼界高,不想进——其“瓶颈” 是博物馆缺少编制。
  许多地方的政府可能愿意投入巨资兴建博物馆,但却不肯为规模扩大后的博物馆增加一些人员编制,连一个都不肯增加。有一个地市级博物馆,原先的规模很小,甚至没有展厅,没有基本陈列,没有正规的文物库房。在近二十年,该馆的规模翻了四五番,在原有博物馆的基础上还衍生一个冠以“中国”之名的专题馆,但该馆的正式编制总数仍是原先的区区二十个。这个已迈入中型规模的博物馆,仅靠“二十个”正式编制,如何引进人才,如何“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但诚如《从两个点赞讲起》一文的作者所说,“编制问题不能靠一个馆、一个馆去解决,希望文博主管部门做些调查、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事实上,单个博物馆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说说博物馆“如何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有编制,博物馆就可以引进学历层较高的人才。那么,“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 是不是就建设起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研究生诚然有较深的知识底蕴,但要熟悉博物馆的业务、胜任各自的工作,还有重新学习、再次提升的过程。《从两个点赞讲起》一文的作者,将讲解“分为熟练背诵、生动讲述和因人施讲三个层面”很有见地。这“三个层面”好比登高的三个台阶,不甘平庸、勇于登上最高层面的讲解员才是一个 “高质量的讲解员”;由这样的讲解员组成的团队才是“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怎样才能“登上最高层面”,该文作者侧重于个体素质回答了这一问题,“首先要将讲解工作视为事业”“讲解员对展品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在‘为什么’上下工夫”。笔者以为,个体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很重要,但博物馆营造一个适宜于人才成长的氛围也很重要。个体素质高,只能使这一个体努力上进,但不可能建成“一支高质量的队伍”;而整个单位的氛围好,则能使这个单位的群体奋发向上,才有可能建成“一支高质量的队伍” 。在一些基层博物馆,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人少事多,另一方面却又是人浮于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博物馆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就必须改革,就必须引入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