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资深记者眼中的博物馆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专访

[2016-02-15]
来源:弘博网     

  40年前,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已达190多次;他的足迹遍及中国大地,拍下了3.5万余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了文革后期最后一批“红卫兵”,见证了1976-1977年粉碎和批判“四人帮”、恢复邓小平的领导地位,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变;作为记者他写下数以百计关于中国的报道,发表在意大利各大媒体,柯尼卡相机留下的中国记忆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重温那个时代……

 
桂林 这是从阳朔回桂林途中拍摄的。


 上海外滩 这是从位于外滩边和平饭店的窗户望出去的景象。1979年春,黄浦江对面是浦东。

  意大利作家、记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Madaro)自幼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34岁时第一次踏上了中国北京的土地,是“改革开放前夕第一位被允许以私人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记者”,被国家领导人称为“当代马可?波罗”。他与中国的“一世情缘”让他与中国博物馆也有深厚的缘分,现在也是意大利维尼托大区特拉维索省卡拉雷兹博物馆名誉馆长。

  时隔39年后,于2015年“1976-1979巨变前夜意大利记者马达罗镜头中的中国图片展”先后在湖北省博物馆、鲁迅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绍兴博物馆等展出;在此之前,马达罗也多次组织和举办中国文化展览活动,如“丝绸之路和中华文明展”“紫禁城的秘密——利玛窦在明朝”“满洲,最后一个帝国”和“西藏,世界屋脊上的宝藏”,向意大利人民展示中国历史与文化。
  中、意博物馆之所见
  他喜欢人们亲切的称呼他为“老马”,喜欢讲述他与中国的故事。他告诉弘博网记者,他印象中四十年前的中国博物馆还比较贫穷,而近些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很快,跟国际上博物馆的交流也很多,中国博物馆也开始面向公众,关注观众的参观体验。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博物馆发展情况的关注多集中在建设速度惊人和对填充内容的疑问和运营的担忧,老马也同样对中国博物馆的数量印象深刻,他清楚地知道中国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四千五百家。意大利和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为数众多的文明财富,两国博物馆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同样在运营和公众服务意识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意大利60%是艺术博物馆,藏有诸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等艺术巨匠的传世杰作,拥有像乌菲兹美术馆这类欧洲最早的公共美术馆,除了博物馆,还有很多遗址、文化景观,如庞贝、奥赛等等。但是意大利各顶级博物馆在吸引参观者方面却很薄弱,据雅昌网消息,“在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博物馆榜单中,意大利没有一家博物馆上榜”;《纽约时报》文章也指出:“意大利人抱着古老而骄傲的文明财富‘藏着掖着’,或者说‘不知道应该如何示人’。博物馆展示板上的信息过时已久;管理日渐松懈,偷窃案时有发生;创意乏善可陈,策展主题难逃窠臼;传统的精华渐渐失去活力。”2015年初开始意大利的博物馆系统经历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包括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罗马博尔盖塞博物馆、米兰布雷拉画廊、威尼斯美术学院画廊、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等在内的20家意大利顶级艺术机构齐刷刷换了掌门人。意大利文化部长Dario Franceschini表示:“随着这20位来自世界各地资深专家的任命,意大利的博物馆系统正翻开新的一页,有望弥补几十年来的落后局面。”2015年意大利博物馆也因全球招聘馆长和藏品被盗的信息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
  老马认为意大利博物馆系统的改革是很必要的,但他并不认为外国招聘来的馆长就一定能运营好意大利博物馆,他认为更需要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对意大利历史文化有深刻感受力的人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改革,而不应是刻意表明姿态、显示出意大利在从外面找来人做这事儿,当然并不否定具有多元背景的人在信息交换方面更有优势。
  老马对中国博物馆政府的财政支持印象深刻。在他看来,中国博物馆在过去二十年经费比较充足,在文物修复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意大利则由于财政危机,在修建新馆、修复文物方面的工作并不显著。意大利博物馆的发展情况不如中国,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在服务公众方面,中国博物馆也有提升,很多馆内都有不错的服务设施,能提供饮料和简餐,观众可以在里面待一天,并且乐在其中;而这在意大利是很少见的,博物馆的建筑非常古老,各种设施也不是很完善,观众在其中难以感到很舒适。服务意识方面,两国都需要提升。


乌菲兹美术馆

  基于深刻理解的策展理念
  老马自幼就对悠久的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大学的毕业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革命,作为一名记者曾在许多杂志上发表了与远东、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地缘政治文章。他对中国有着自己的理解,“中国幅员辽阔,有着几乎和古罗马帝国一样源远流长的历史,其文化发展历程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几乎是两条平行的线索。” 近些年来,他通过筹办文化展览,让更多的意大利人能够近距离地了解中国。
  “丝绸之路和中华文明展”中介绍了很多丝绸之路上的遗迹,并注意比对在同一时间段内中西方发展情况。中国和意大利作为“丝绸之路”的两端,历史上两大帝国互通商贸、交流信息,不仅是在器物层面,在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友好往来的故事,比如马可波罗、利玛窦等等;时至今日,两国人民仍然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关系,乐于了解对方的发展。
  “西藏,世界屋脊上的宝藏” 这一展览,是通过大量的实物告诉意大利人,历史上西藏没有独立于中国而存在,也就是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他希望能凭借筹划展览,通过历史悠久的展品,让意大利人重新认识一段历史,让真正的史实说话,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老马认为,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再结合在中国的生活体验,才能不断靠近这种陌生的文化。他自身的经历也一直在实践这一点。少年时期他主要是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方式,包括结交中国笔友、阅读关于中国的书籍等等,不断储备关于中国的知识,然后通过思考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有机会来到中国,也一直在用心学习、观察和思考。做这些展览是希望向意大利人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通过展览他也认识了更多朋友,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
  当今时代,作为一个策展人要有开放的视野,要面向公众。老马分享他的经验,认为做展览就像讲故事,也像看电影,要让观众去阅读,很多的故事要融入一条线中,动线关系要有节奏,还要注意把所有的信息转化成与公众生活相关的。在他看来,人们乐于知道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曾经的朝代更迭是怎样的过程。但他也强调,不能把历史和故事混淆起来,历史就是历史,是过去真正发生的;故事是我现在可以讲述给你的,未必是真实存在过的。策展人就是一个沟通博物馆与过去时空和当今生活的媒介。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博物馆乏味,是因为这些过去的东西没有与当今生活发生联系。他在做展览时会试图去定格过去的某一时刻,也试图让过去与今天发生联系,以便让观众在阅读时,感到容易理解。
  他还透露2016年即将在中国6座博物馆举行地中海珍宝展,讲述从埃及到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历史,会有有很多地中海国家的早期藏品展出,巡展18个月。这个展览将会是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展出地中珍宝,展览在中国展出结束后,还会到意大利展出,因为对意大利人而言也很有看点。


北京鲁迅博物馆“1976—1979巨变前夜——意大利记者马达罗镜头中的中国”摄影展展厅

  与中国的情缘
  当谈到“1976-1979巨变前夜意大利记者马达罗镜头中的中国图片展”时,老马讲述了他与中国的情缘: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中国充满了向往,但意大利距离中国非常非常遥远,又长期处于一种特殊的封闭环境中,我直到34岁(1976年)才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那时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我看到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拍了很多很多照片,1976—1985年间大概有35000多张照片。改革开放前,人们穿的服装款式相同,都是灰色、蓝色、黑色或军绿色,女孩子梳着两个小辫或者剪成齐耳短发,儿童的服装比较鲜艳多彩,人们的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车……”正如他在自传中写的那样,这些照片详细地见证了改革的萌芽,“早期的农贸市场,农民可以自由出售他们的蔬菜;“永久”牌服装悄然改变,女人的服装开始多姿多彩;“幻想”的小汽车进入私人家庭;首批出国旅行团,他们作为旅游者出国旅游;外国人来华投资办合资企业……”
  展出这些照片,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找旧时自己和逝去时光的契机,也能让今天的年轻人有机会看到中国过去的样子。相信老马与中国的故事还将继续讲下去。 


北京 前门东大街 佩戴“红卫兵”袖章的女学生。
 
大同机车厂幼儿园小朋友们的欢迎队伍。工厂就像一个自主生产的城堡,里面包含工人的住房、幼儿园、小学、诊所、食品店和日用百货商店,还有电影院、运动和休闲场所。

  后记:部分文字资料来自:光明日报《与中国的一世情缘—访意大利汉学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1976-1979意大利记者马达罗镜头中的中国记忆》一书;图片资料来自影像中国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