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情景·对比 ——博物馆构建“别样”空间

[2017-05-17]
来源:弘博网 作者: 鸦片战争博物馆     

  体验型观感空间艺术

  一个好的展览离不开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氛围的营造。《鸦片战争》展览以体验型观感空间的设计,给观众带来别样的参观感受。体验型观感空间的设计主要由隐喻空间、情景空间、对比空间三大空间设计共同组成。

  隐喻空间设计

  隐喻空间是指通过不同介质,将意境表现在欲说还休之中,让观众自己去感受,思考和反思。

  (一)序厅

  在鸦片战争陈列中,一进入展厅,观众就可以看到一个由战舰、铁炮、齿轮、鸦片、铁链等元素融合为一体的天外陨石主题雕塑,从天而降的天外陨石砸在大清帝国的版图之中,寓意砸碎大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又象征着中华民族血的觉醒和不屈的抗争。

WDCM上传图片

序厅

  (二)《南京条约》展区

  类似舰船造型的三角形斜切入展墙主体,在天、地、墙三个维度撕裂出巨大的裂缝,隐喻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隐喻空间在蓝色灯光和红色灯光的渲染之下,将观众带入场景之中,引发共鸣。

  (三)“沉沦与觉醒”展区

  倾覆与顶立是整个空间的情感表达。倾覆造型设计的墙体上覆盖的近代不平等条约,让国人铭记近代战争带来的各种屈辱。支撑起空间的四根立柱,则代表着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情感与空间的融合使得展览内容的表达更加丰富。

  (四)尾厅

  珍惜和平与祭奠英魂为该部分的主题,展区空间氛围的营造是严肃而凝重的。展区中间的电子屏幕显示的是缓缓飘落的橄榄叶,逐渐凝聚成代表和平的橄榄环,并使用“纪念战争,是为了珍爱和平!”这句话诠释展览的最终主题。展览用隐喻的空间氛围震撼了观众的视觉感官,强化了观众的切身体验。

  情景空间设计

  情景空间作为一种最直观的体验方式,以景观化展示空间为表现手法,注重挖掘事件的地域性、时代性和史实性,通过不同的媒介精心营构叙事空间,以观众容易看懂、读懂的讲故事式的直观空间形式展示内容,激发观众的探知欲。

  (一)民主科学空间

  在形式设计上我们提炼出欧式建筑、欧洲古图书馆等典型符号作为民主与科学单元的造型展墙。

  (二)工业革命空间

  该单元提取了工业齿轮作为背景元素,将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产品逐一展示出來,突出展示西方先进的工业革命。

WDCM上传图片

工业革命空间

  (三)海上争霸空间

  鸦片战争博物馆将英军的战舰模型和欧洲海洋争霸的铜版画、历史人物油画、文物、展板组合,配合风帆造型等元素,形成多层次展示的海上争霸历史情景。

  (四)海外扩张空间

  通过1:1的比例解构局部英军舰船,并将英国向东扩张的内容展示于此,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对比空间设计

  对比空间采用的是对比的设计手法,抓住各自的主要特点,整合、归纳、提炼,在简化内容的同时,观众的认知更加清晰明了。

  (一)中英火炮对比

  该部分的设计在观众拾阶而下进,犹如进入武器仓库。文物展示打破常规,根据类型矩阵陈列方式,赋予文物更大的历史张力。通过中英火炮的对比展示,各自特点一目了然。此外,将英军的五类火炮与清军的火炮制作发射原理的动画解析以互动的方式投射出来,动静结合,增加展览的知识性。

  (二)中英武器对比

  在第四单元展区里,充分利用了文物展柜将中英双方的舰船模型;武器、装备、服饰等战争文物进行全方位的密集组合对比展示,并与线描画、信息带形成立体的多角度的信息输出。多媒体触屏将炮弹、火药器、火药、弓箭等展品的原理进行了3D还原和解读。冷热兵器的统计,中西技术的对比,阐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必然。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展览通过隐喻空间、情景空间、对比空间的氛围营造,构建出体验型观感模式的展览,让展览的主题更加突出,从而提高观众的观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