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中国美术馆推出“典藏活化”系列展
纪念苏天赐、滑田友、赵望云三位艺术大家
苏天赐
滑田友
赵望云
又是一年清明节来临,又是一个缅怀故人的时刻。在中国美术馆一层的5、6、7三个展厅,“典藏活化”系列展览同期展出来自油画、国画和雕塑三个领域、三位大家的典藏精品。苏天赐、滑田友和赵望云3位艺术大家都是画坛上有意义的画家,他们不步别人后尘而另辟蹊径、拓展新的视觉艺术感受,在自然中寻找灵感,扎根于生活,为人民抒写,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们梳理了三位艺术大家的艺术成就,重温他们的典藏之作,以期给当下美术创作以深刻启示。
“春风又绿——苏天赐艺术展”先于3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5号展厅开展。此展展示了20世纪中国杰出的油画家苏天赐先生在中西融汇方面所做出的成功探索,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专题展。
苏天赐先生以静物与风景探求“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他创造了一种诗意弥漫、文情荡漾、境界高渺、韵味悠长的中国气象的油画。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中,隐居郊外,在杨柳、飞燕与烂漫山花间,他找到了八大山人、徐文长与柯罗、莫奈的对话,作品更趋简洁和意象、甚至抽象。他流露出的是谨严、慎重而又自然舒朗的形式表现,更为接近纯粹精神、纯粹形式。这些充满东方诗意的作品,仿佛把我们带到春风又绿的江南岸。
4月1日,“塑痕心声——滑田友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6号展厅开幕。本次展览囊括了馆藏的滑田友全部重要作品,在“图像证史”的视野下,我们似乎又重新回到了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历史征程中。
滑田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雕塑家,最早留法的中国雕塑家之一,曾随徐悲鸿先生赴法,在巴黎坚持从艺15年之久。他能将来自希腊、罗马传统中的静穆、单纯和概括、凝练的气质熔铸到浑然一体的造型风格中。在那人物神情的瞬间所表现的精神恒久中,在那指间流动的塑痕里,我们可以感悟到一个艺术赤子以自己的心而抚摸人类美的灵魂。“融通古今、以中化西”的鲜明特质是滑田友对中国现代雕塑史的重要贡献。他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以形写神与西方雕塑中的客观准确融合到对人的主题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中,将“雕”和“塑”的矛盾统一化为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在主题性创作和日常朴素的人的存在状态的塑造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度。
滑田友同时也是中国雕塑教育界的一代名师,为中国现代雕塑教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培养了大批雕塑人才。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不仅仅是一代艺术家成就的体现,对今天的艺术发展和艺术家的成长也有着现实意义。
4月1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赵望云写生作品展”同期开展。此次展览选择馆藏赵望云写生作品之精品,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望云赴埃及参加国际艺术会议的沿途写生,及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黄河禹门口、三门峡水库工地、秦岭林区、祁连山脉等地的写生作品。
赵望云先生是现代著名国画家,长安画派创立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积极提倡“新国画运动”,影响了一批现代美术大家。其毕生实践着“为了描绘现实,我爱图画,为了寻找画材,我爱旅行”的人格追求。上世纪30年代,他以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启了农村写生之旅,其足迹遍布华北、塞外、黔桂川等地。40年代,他定居西安,开展职业画家生涯,并入河西走廊进行西北写生。他沿途临摹、研究历代壁画,游历川西、祁连山、甘肃、青海、新疆一带。五六十年代,他以西北为生活基地,致力于长安画派的建设,并投身西北文物事业的开拓。赵望云一生坚持深入生活旅行写生,善于从底层的劳动人民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意味隽永的画面,即使在日渐衰弱的晚年,仍坚持在病榻上作画,依靠写生印象,表现西域人土风情与山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