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遇见大都会——在帝国之心重现天国王朝耶路撒冷

[2016-09-29]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盛逸心

  世界中心的大都会

  中世纪的耶路撒冷是如何成为艺术灵感之源的?在其宗教圣地的身份光环之下,首先它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多元文化的大都会。在一定意义上,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种种文化和宗教事件正是以这一圣城为中心展开的。

WDCM上传图片

圣城耶路撒冷。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耶路撒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各色人群往来不绝的繁华都会,首先是由于它在地理上的优势。作为一座世界瞩目的城市,人们对耶路撒冷在地理上的认识有着丰富的宗教和政治文化背景。古代犹太人的传统认为,耶路撒冷是上帝创造亚当之地,所以它是世界的中心。在《以西结书》第5章,耶和华说:“这就是耶路撒冷,我曾将她安放在列邦之中,列国都在她的四周。”这种认识后来也被中世纪的基督徒所继承。

WDCM上传图片

中世纪O-T地图。

  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地图把世界绘成大字母O,里面是个大的T,在T的上部是东方的亚洲,T的左边是欧洲,T的右边是非洲,而耶路撒冷则位于T的中间。在突显耶稣受难对基督徒的意义同时,耶路撒冷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自明了。

  多民族的城市生活

  无数的教派和宗教团体为这座城市的艺术成就与精神繁荣注入了力量。根据历史记载,中世纪的耶路撒冷是一座“异国人之都”,其居民来自信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各地:波斯、土耳其、希腊、叙利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埃塞俄比亚、印度和欧洲。这些拥有不同的亚伯拉罕信仰传统的人们往来于耶路撒冷比曼哈顿中城区还狭窄的街道之间。

WDCM上传图片

福音书,西里西亚(今土耳其),1346年。( 本文展品图片均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供图。)

WDCM上传图片

希伯来圣经,加泰罗尼亚,14世纪前期。

  可以想见,身临其境的游客断然会为眼花缭乱的各国字母和祈祷语言的多种多样而惊叹不已。而展览将以实物为观众勾勒出多元文化并存的耶路撒冷,其中包括一本阿拉伯语的基督教福音书、一本格鲁吉亚语的手抄本福音书、一本撒玛利亚人翻译的阿拉伯语托拉经,以及一本由埃塞特比亚国王赐予其在耶路撒冷的子民的《列王纪》,它由古埃塞俄比亚语写成。在多种既竞争又相通的宗教传统的影响下,这座为世界所瞩目的城市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WDCM上传图片

犹太人的结婚金戒,14世纪上半叶。

  另一方面,在繁华的中世纪耶路撒冷,城内富裕市民间共享的艺术品味与流行风尚模糊了他们包括民族或宗教背景在内的身份属性,这当时流通的商品上得以体现。从中国远销而来的瓷器、丝织品、印度所产的印花棉等等,这些当时市场上可见的诸多商品无不展现了这座中世纪圣城居民的时尚品味与偏好。

WDCM上传图片

圣物箱的十字装饰,法国里摩日的格兰蒙修道院,1180年。

  同时,物品也是不同信仰的民族间联结的证明:用伊斯兰技法制作的珠宝在现今犹太新娘的嫁妆中依然可以见到,而十字圣物箱的装饰也诉说着耶路撒冷和欧洲的联系。

  “神所建立的”城市

  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名称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神所建立的”,它横跨东西两座山丘,城内有锡安山,希伯来人圣殿所在的摩利亚山,位于东面,这座山丘再往东则是著名的橄榄山。耶路撒冷是耶稣的受难之地,据《新约》记载,耶稣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即由橄榄山进入圣殿。一直以来,人们不知道耶稣最后晚餐的确切处所,但从十字军运动以后,锡安山的一座房屋被认定为这一事件的地点。在漫长的岁月中,尽管这座城市有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性,但它还是在历史的轨迹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有限的空间里层累起的无数具有宗教含义的神圣地标充斥着圣城耶路撒冷,而这些看似不可改变的宗教性地标却可以在展品中看到多重理解。

WDCM上传图片

一本早期描绘圣地之旅的古版书《Peregrinatio in Terram Sanctam》中的耶路撒冷,1486年。

  一张中世纪的地图向我们揭示了基督教徒把圣殿山上的岩石圆顶清真寺(the Muslim 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萨清真寺(the Aqsa Mosque)分别看作了前伊斯兰时期的圣庙(the Ancient Temple)和所罗门圣殿(the Palace of Solomon)。而手稿和一些稀有资料则显示,中世纪的犹太教徒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诸城门和橄榄山,而非圣殿山上象征犹太信仰和苦难的西墙(the Western Wall)。

WDCM上传图片

来自拿撒勒的圣母与信徒柱顶,1170年代早期。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将展出五件来自拿撒勒天使报喜大教堂的雕刻柱顶,它们保存完好,在20世纪初才重见天日。这五件首次离开拿撒勒的柱顶将向观众展现十字军东征时期信仰和艺术之间的特殊联系。此外,展品还包括穆罕默德在位时期彰显其圣城地位和穆斯林信仰传统的波斯艺术,记载神庙用具的希伯来手稿,它们象征着救赎的渴望,一个宝石镶嵌的圣物箱则代表了基督徒对“天上的耶路撒冷”的想象。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共同认可的位处天国之门的城市,这些展品彰显了耶路撒冷多重信仰孕育下的艺术高度。

  多元视角:事件与人物

  耶路撒冷的神圣性和对这座城市的独占欲最终导向了以它为目标的武装朝圣活动。中世纪的耶路撒冷见证了基督教圣战(crusade)和伊斯兰圣战(jihad)的形成与发展,并经历了十字军运动和其它宗教对抗的漫长历史。展览为这些概念在当下的呈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一张描绘为曾指挥抗击十字军东征的伊斯兰领袖萨拉丁制造的武器手稿,一座为圣战全副武装的法国贵族的雕像等等,都诉说着在美与神圣感的包装之下,艺术被用以证明战争合法性的故事。

WDCM上传图片

梅丽桑德(耶路撒冷王后)的诗篇封面,象牙刻制装饰有珠宝和丝线,1135年,大英图书馆收藏。

  在呈现历史事件中的耶路撒冷之外,展览还将向观众介绍一些对耶路撒冷的艺术风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最重要的莫过于耶路撒冷的皇后梅丽桑德(Melisende,Queen of Jerusalem)——她出资赞助了一些教堂和修道院书写室。另一位重要的赞助人是马穆鲁克君主Al-Nasir Muhammad ibn Qala’un ,展品中有一批光彩夺目的奢侈金属工艺品正是出自他的慷慨赞助。

  为展览定制的活动

  除了一本由来自美国、欧洲、中东的五十多位学者携手编撰的精美图录之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为该展览定制了一系列颇为精彩的教育活动,旨在使观众得以最大程度地感受中世纪耶路撒冷的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

WDCM上传图片

  《世界大事录》(Chronica majora)卷一中的基督教圣地地图,1240-1253年,剑桥大学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收藏。

  在第五大道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有普通观众的导览、为家庭观众提供的“耶路撒冷的日常生活”家庭导览活动,以及为特殊人群提供的导览服务。以“想象耶路撒冷:一个浸润艺术、传说与文学的黄金城市”为主题的系列讨论将邀请批评家、研究员、历史学家和社会人士一同参与探讨耶路撒冷的图像、诗意化涵义与延绵不绝的精神回响。

  尤为精彩的是,大都会委托美国著名作曲家Mohammed Fairouz创作了一部以耶路撒冷为主题的宗教清唱剧“圣城耶路撒冷”,将于展览期间首次公演。烹饪书作家Laila el-Haddad和Maggie Schmitt,以及主厨Yotam Ottolenghi也将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博物馆味觉体验——“耶路撒冷的盛宴”。这个活动包括两场夜间的创意讨论,也可欣赏与品尝由主讲人带来的耶路撒冷佳肴,每一道佳肴都会与这座城市复杂历史的某个层面相联系。此外,在大都会修道院分馆内也会有合唱团Schola Antiqua of Chicago带来的宗教演出。

WDCM上传图片

波斯的圣阿纳斯塔西奥斯的圣骨匣,969-970年。

WDCM上传图片

苏丹王国的清真寺用灯,埃及或叙利亚,1382-1399年。

WDCM上传图片

达吕耶家族的一尊骑士像,发现于法国卢瓦河河谷,1248 –1267年。

WDCM上传图片

《天使伊斯拉斐尔》,卡兹维尼《创造的奥妙》手稿插图,1375-14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