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博物馆,可以离市场更近些

[2015-10-10]
来源:新民晚报     

  一边是私人美术馆的重量级展览:龙美术馆的康雍乾大展、余德耀美术馆的“雨屋”;

  一边是商场成为艺术新生态:“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疯狂达利”艺术大展。

  腹背受敌的公立博物馆如何才能冲出重围呢?近日,不少机构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那一年,他45岁,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当上了大清帝国的CEO……”这则来自“故宫淘宝”的卖萌微信,浏览量毫无压力地突破了“10万+”;湖南博物馆将“镇馆之宝”——马王堆汉墓出土珍贵文物出借给上海龙美术馆;苏州博物馆为当代艺术家徐累举办个展,引发朋友圈刷屏。

  截至去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4510家,按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规划: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然而,从空间上看,博物馆是静止的、缺乏互动的,如何才能让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公众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摆在许多公立博物馆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而全”,一度是公立博物馆的巨大优势,但是在“小而精”的市场化办展“围剿”下,不少公立博物馆已经开始逐渐丧失原有的优势:一些精心策划、拥有众多珍品的展览,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还不如一场没有任何原作的“PPT秀”。守着“宝库”却难以产生价值,公立博物馆在市场化的大潮下,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其实,公立博物馆面临的问题,不仅中国有,海外也是非常普遍。就拿拥有3000多座博物馆的法国来说,随着经济持续低迷、公共事业经费不断缩减,不少公立博物馆不惜斥巨资,打造吸引公众、利润丰厚的临时展览,增强自身活力。还有的法国博物馆尝试在海外建立分馆,如卢浮宫在阿布扎比建立中东分馆,该合作计划预计能为其创造超过10亿欧元的收益;不少奢侈品企业也与公立博物馆合作办展,还有一些公立博物馆考虑通过出售自己的收藏来调整结构。
  对于国内不少老牌公立博物馆而言,各家自有“难念的经”,而要走出困境,还是应该运用市场思维,而不仅仅伸手向政府“要钱”。公立博物馆的展览也可以通过得到某种回报来运作,一些特殊的展览应该有特殊的门票机制、经营机制。又比如开发受到市场欢迎的衍生品,像此次故宫举行的石渠宝笈特展中,大量的衍生品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业内人士看来,公立博物馆的发展,应当参照发达国家博物馆的运作方式,通过学术委员会、基金会以及相关理事会等专业团队实施管理。这样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尝试,最终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模式。
  当前,我国正进入公立博物馆建造的新一轮高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众多知名的公立博物馆都将扩大规模。面积的扩大,不仅仅是可以展示更多的藏品,更应该引入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博物馆不仅应该是一个高雅的殿堂,更应该是城市的客厅。对于许多“一家之主”来说,打理好这个“客厅”,需要的不仅是保持传统,更需要跟上时代,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