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会服务:找准定位方显特色

[2015-12-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当下,冬日的北京比往年更冷些,低温和大雪打消了不少人参与户外活动的热情。不同的是,作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北京各大博物馆里却“暖意”融融:新展览层出不穷,周末还有专家讲座和亲子活动。参观博物馆也成为不少外地旅游团来北京旅游的“标配”。
  然而,热闹背后,很多博物馆从业者仍觉得这离心目中博物馆事业繁荣发展的景象还有差距。“在一些国家,参观博物馆是一生的习惯,很多博物馆运营得不错,社会各种人群都能在这里享受到细致的服务。”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说。在北京,除了国博等“国”字头博物馆,还有100多家市级博物馆坐落在大街小巷,当国家通过免费开放“锯掉”博物馆的“门槛”后,如何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培养观众参观习惯便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课题。
  一年来,除了周一和周末,每天早上九点和下午两点,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大厅,都会有8位整装待发的讲解员准备迎接不同学校的学生进馆参观。两小时里,孩子通过玻璃柜中的一件件文物认识历史上的北京城。作为一项作业,11月25日,北京市六一中学学生何雨林要在参观结束后与同学一起做个PPT总结参观感受。他坦言,自己对博物馆并不是很感兴趣,如果不是学校组织,几乎不会主动走进博物馆。尽管如此,这次参观早在一年前就已成为他学业中的“规定动作”。
  2014年9月,北京市教委在全市中小学中启动“四个一”工程:“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仅在首都博物馆,每天有近600名学生是“四个一”工程的受众。“我曾经最怕给学生讲解,在强调参观礼仪时,你要跟他急,他转身就走,再也不搭理你。”曾在首都博物馆从事15年讲解员工作的首博馆长助理杨丹丹认为,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是好事,但千万不要成为考试加分的项目或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的形式,那样会使年轻人失去对博物馆的兴趣。
  2015年3月,国务院公布实施《博物馆条例》,博物馆社会服务成为着墨最多的部分,不少博物馆因此更加注重本馆特色活动的开发。“作为国有博物馆,2012年之前,我们‘随大流’参与了所有活动,但家家都在做,根本显不出自身特色,最后也就一纸报告了事。”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岳新回忆。
  据介绍,作为遗址类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出土的文物都被保存在首博,自家馆里藏品大部分为复制品。为了找准定位,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馆长关战修带着大家从翻字典开始,根据遗址出土的器物,最终确定了“鼎天鬲地”的活动主题。根据这一主题,该馆开发了集展览、成人礼、讲座等于一体的系列活动。此外,今年,他们还联合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借助社会资本,以众筹方式启动“燕国达人游”文化旅游项目,参观者可被带领走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探寻燕赵文化长河中散落的自然、人文景观。
  “博物馆还应当细分受众,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比如,全国8500万残障人士以及2亿人的老年群体,这个庞大的数字我们是躲不开的。”段勇说,一年重阳节,他打电话问了4家博物馆有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结果是一家都没有,“有的博物馆觉得展览适合所有的群体,自然也包括老年人。但老年人有自身的特点,他们视力下降,对高科技的东西也不了解,所以针对他们的展览是不是要和年轻人有所不同呢?”
  对于段勇的思考,致力于为盲人服务的“心目影院”创立者王伟力深有体会。“大部分博物馆都有盲道,但对盲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盲道都没有语音导览设备,文物展品介绍上也没有盲文。最重要的是讲解,很多讲解员不了解盲人处理信息的方式,适合普通人的讲解词,根本无法在盲人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王伟力说,多年来,他带盲人朋友去过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10多家博物馆,有时看到盲人朋友被讲解得一脸茫然,王伟力不得不自己上阵,从文物的大小、色泽、高度等基础描述开始,一点一点讲解。
  民营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也专门成立社会教育部,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大氛围好了,‘观复’也会跟着受益。”观复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刘畅介绍,这两年,观复博物馆也跟一些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出了适合孩子的讲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