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的“艺术古村梦”

[2016-11-17]
来源:南方日报     

  说起回馈故乡,你会想到什么?是捐款捐物,还是回乡投资?一位汕头潮南青年给出了一个别样的答案——他尝试用艺术去改变故乡,引起更多人对故乡的关注。

  一次艺术家10天进村写生之旅,一场为期8天并延展一周的乡村主题艺术创作展览,让这位青年的故乡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而这,只是他“艺术再造乡村”系列想法的第一步。

  这位潮南青年名叫吕鹏辉,是一位“80后”,出生于潮南区霞厝村,现在是汕头一家已运营10年的品牌设计公司创始人之一,也是一家艺术平台的出品人。他是如何萌生“艺术再造乡村”的想法?这场展览之后他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谈起这些,不善言辞的吕鹏辉却如同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

  A 深山里埋下艺术种子

  吕鹏辉的老家、潮南区雷岭镇霞厝村老寨位于大南山麓,海拔386米,是汕头市现有居住人口海拔最高的村居之一,从明朝创村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因地处高山,时有云霞缭绕,故名霞厝。

  霞厝老寨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石头村”——村里的村道、房子、水渠乃至猪舍全都就地取材,用山里的花岗岩打磨后砌成。这里还是革命老区,现遗存有红军被服厂、东江特委中医局旧址、东江特委办公旧址、东江特委印刷厂旧址等革命遗址。

  在这里,有着吕鹏辉生命中最初10年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这群小孩每天都在村前屋后奔跑嬉戏。一大早,我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大人们就已经煮好早餐出门劳作了。吃过早餐,我们经常三五成群玩游戏,有时上山钻以前遗留下来的战壕,有时在屋子里玩‘枪战’,有时候在田间跳山沟,饿了就挖个地瓜或者摘点青瓜,在溪里洗干净就吃。直到午后听到父母的呼唤才各自回家。”吕鹏辉回忆。

  那时的霞厝,充满着村民间淳朴的谈笑问候及孩子间的童声戏语。“有时候还有人从山上抓到山猪、野蛇、飞鸟等,孩子们也跟着欢呼雀跃。”吕鹏辉说,那时候,他在玩耍之余,也喜欢拿起纸笔涂涂画画。

WDCM上传图片

  “说来奇怪,我仿佛有一种天生的兴趣,想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吕鹏辉说,当时在村里,画画的人几乎没有,大人都忙着农活,小孩子要么读书要么玩耍,所以村里几乎没人教他,“我只能沉醉在自我‘创作’中。”吕鹏辉笑称。

  这种热爱艺术的天性在吕鹏辉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10岁那年,他随父母搬离家乡,到潮南区陈店镇定居读书,但对绘画的爱好一直保留下来。“后来我凭兴趣考上了汕头工艺美术学校,2003年毕业后走出汕头,到广州美术学院继续学习。”吕鹏辉说。那颗在霞厝埋下的关于绘画的种子,终于在他20岁出头的时候生根发芽。

  吕鹏辉毕业后从事的是设计工作。经过10年创业,他拥有一家30多人团队的品牌设计公司。虽然工作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吕鹏辉心里仍有一颗“回归艺术的本心”。一次机缘巧合,让他感觉到,是时候放下工作,回归自己喜好的艺术领域了。

  B “绘画+摄影+影像”记录霞厝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吕鹏辉策划了着名艺术家杨培江的三地巡回展。这与吕鹏辉“回归艺术”的心愿不谋而合,从此吕鹏辉一发不可收拾。他“转身”成为一名策展人及艺术经纪人,开始进入艺术的圈子。

  艺术家尤其是画家,经常会在外进行写生、采风活动。吕鹏辉作为艺术策展人,自然需要策划某些具有创意特色的活动。但是组织艺术家们去哪里写生,这成为了吕鹏辉心中的一道难题——很多写生基地都被“人工化”了。

  在一次与画友谈论写生地点时,吕鹏辉想起了故乡霞厝——那里有满山翠绿的自然风光以及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屋,还有一口清澈见底的古井以及一条由山泉水汇集而成的小溪……

  “很多画家都喜欢在自然风光中进行写生,我想霞厝村应该是一处不错的地方。一问,果然有不少画家都没去过霞厝,而且听完我描述之后对霞厝产生了不小的兴趣,我便在去年组织了第一次集体写生活动。”吕鹏辉说。

  不出所料,到霞厝写生后,画家们都爱上了这个地方。曾多次到此写生的汕头着名画家肖庆书称:“画家们喜欢霞厝老寨,喜欢村寨依山而筑的高低错落,弯曲宛转。夜晚空中繁星无数,证明霞厝空气的清新,可叫黑色的透明。这里的气息适合画画,能给画家带来灵感与热情。”同年,吕鹏辉又组织了画家们对霞厝第二次进行写生。

  对于吕鹏辉来说,故乡霞厝应该是“熟悉的风景”,但当他带画家们回到自己故乡时,眼前的霞厝却让吕鹏辉有些许陌生。

  “现在的霞厝村已经不是我记忆中当年的景象,或许是村里人为了交通方便点,在比老寨更靠近山脚的地方建起新寨,不少村民都搬新寨居住了,也有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寨之中,只剩下百来位老人及小孩留守,看到老寨周围杂草丛生,有的房屋屋顶开始倒塌,我觉得十分可惜,很想为霞厝做点什么……”吕鹏辉感叹道。

  经过一番思索与筹划,吕鹏辉在2016年邀请同为潮汕籍的策展人吴振通、黄旭东一道,特邀汕头着名艺术家林继昌任学术主持,承托中国文化书院广东分院作为顾问单位,共同策划了名为“归去来—艺术再造乡村”的活动。第一回,就将目光聚焦在霞厝村。

  “这是粤东首次艺术再造自然乡村的社会行动,是一项公益实践。”吴振通告诉记者,他们希望以艺术的名义和行动来实践对家乡的深情和厚爱,力图让艺术回归人性和生活,不做走马观花的常规驴友活动,在记录自然村庄风貌、关注生存环境的同时,“再造”乡村的形象与价值。

  为此,他们根据霞厝村的情况,决定采用“绘画+摄影+影像”的艺术形式对霞厝进行记录与关注。

  而对于吕鹏辉来说,这个活动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之所以发起这个活动,目的是想通过艺术的方式引起大家对目前乡村尤其是古村的关注。”吕鹏辉说,他不希望让老寨就这样悄然埋没在大山,也期望老寨的老人有了这些艺术家们的陪伴,不会那么孤独,孩子们也能随着艺术家们的进出增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因为艺术家们对霞厝情有独钟,所以我想通过艺术展览的形式,唤起社会对霞厝特别是留守老人、儿童的关注。”

  在这一理念的号召下,画家、摄影家、影像机构再一次走进霞厝村进行创作,并与前两次创作的作品一道,于2016年国庆节举行一场为期8天的画展。

  吴振通向记者介绍,艺术展在一家艺术氛围浓厚的茶艺馆中展出,连续好几天,参观者都不在少数,由于反应热烈,艺术展还延展一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行动得到了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着名汕头籍作家郭小东的大力支持与赞许:“你们所做的事极有意义,霞厝是一个起点,一个可能写进艺术史的起点。霞厝自然也是幸运的。”

WDCM上传图片

  C 乡村“再造”形式不止于艺术

  在吕鹏辉看来,他们的想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至少唤起了社会对于霞厝村的关注。

  “在展览展出的第二天,就有人专门驱车到霞厝村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吕鹏辉说。这与他们最初的目的是一致的,霞厝村通过艺术方式的初次呈现,便获得了社会的关注。

  但是,在他们看来,获得关注只是第一步,距离“艺术再造乡村”所提倡的“再造”,仍然有很大的距离。

  “艺术只是再造乡村的一种形式,最终再造乡村,使得略显荒废的霞厝再次活跃起来的是人。不过不一定是霞厝的原村民,还包括各地艺术家们在内的‘新村民’。一座乡村只要有人来往,才有‘再造’的可能。”吕鹏辉说。

  目前,吕鹏辉正与老寨旁两座混凝土建筑的主人商议,设想初步将空置的房间整理干净,提供给艺术家与游客们,让大家到这里来旅游或是创作可以有一个可以吃住的“大本营”。

  霞厝村目前是一座贫困村。如何解决村居的“造血”问题,从实际情况上改善霞厝居民的生活,这也是吕鹏辉在“再造”中所考虑的。

  给了吕鹏辉灵感的,是在画家们写生中喜欢喝用霞厝泉水酿成的农家米酒。

  吕鹏辉认为,向前来旅游观光的人出售带有本土特色又保证质量的农家产品,转化为一种经济来源,或许可以成为改善霞厝经济环境的一种方式。

  对于霞厝的“再造”,吕鹏辉还有更多想法:

  “到霞厝可以观赏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又可欣赏艺术家们的创作,游客可以从城市中解脱出来,艺术家可以将这里当成写生基地寻找灵感。”

  “随着人气不断上升,将来那些空置的石屋还有开发成为特色民宿的可能。而且明年揭惠高速通车,从汕头市区、揭阳、潮州过来的朋友可以全程高速直通霞厝山下,将使得去往霞厝的交通更加方便。”……

  D 将举办线上霞厝摄影作品展

  “归去来—艺术再造乡村”这样的艺术介入乡村主题活动只是第一回。在吕鹏辉等人看来,这样的活动还可以有第二回、第三回。

  “潮汕地区有不少有特色的乡村尤其是古村,这样的活动能够通过艺术的方式,向世人展示潮汕乡村的魅力。同时,带动更多的人来感受潮汕乡村,与宁静的乡村对话。”吕鹏辉笑言,如果每个村都有一位熟悉当地资源、有故乡情怀的人来配合组织发起,“那就再好不过了。”

  目前,吕鹏辉、吴振通以及汕头摄影家陈少宁正在筹划一场关于霞厝的“艺术再造乡村”摄影展,将于11月23日到12月1日将征集到的关于霞厝的摄影作品在网络上展出,随后也将举行线下的分享交流活动。

  “如何让更多的艺术形式参与到乡村再造中,使得这一行动能够得到持续关注,并使乡村产生实质改善,这是目前我们考虑的。”吕鹏辉说。

  声音

  古村,是国人旧伦理道德的最后阵地,是集体无意识的原乡,是日渐远逝的田园诗意记忆的寓所。期盼艺术的探访促成古村落的再造。最具备时间与热情往返古村的人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天性中自有对残缺、古旧及遗弃的怜悯关爱。

  吕鹏辉本身是霞厝人,身居都市之中,犹能心系乡村之事,具有如此见识的青年实属难得。发起此项活动也可看作是一个人对出生地反哺的良知行为。

  寂寞乡村,被注入一股生气。只看留守老人流露的热情,围观孩子们探奇的眼神,说明他们接收到来自山外世界信息的兴奋。对孩子们来说,在他们十分有限的教育以外,或许获得另外一番启蒙。并且,古村落“霞厝”的名字,自此不但不会被外界遗忘,且会被传播得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