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协文创专委会的年会本月6号在广州召开。小编很荣幸受专委会秘书处之邀,代表弘博网全程参与了年会,并从中切身感受到一股变革的力量在涌动。从年会上段勇司长、李金光副秘书长的致辞,多位馆长的发言,以及博物馆一线文创人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体制的束缚、政策的缺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条例带来的改变
今年,博物馆行业发生了一件载入行业史册的大事,即2月份国务院颁布了“博物馆条例”,其中第三十四条为博物馆的文创工作正了名。“名正言顺”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从年会手册2015年工作总结中一长串的活动项目名称,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文创专委会很活跃。
虽然条例对文创工作只是“鼓励”,而非“应当”,所以有些博物馆依然可以选择不重视该工作,但请不要不关注。从年会名册中,小编数了一下,参会名单的87人中有将近40位馆级领导出席此次会议,足可以看出文创工作在博物馆愈发受到重视,而在政策不明朗的前提下,馆领导的支持对文创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博物馆文创人的思维是在不停碰撞的,用王朔的小说名来形容比较恰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他们既是博物馆人,又是市场人,兼具二者的思维方式,同时在两者不停转换中寻求平衡,实属不易。
博物馆在中国的定位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大多数公立博物馆均在此列),这决定了博物馆不能开展经营活动,而博物馆文创工作却最终需通过文创商品的销售来完成,因此考核博物馆文创人的重要指标之一应该有销售业绩,而不仅是开发了多少种文创产品。我们可以将博物馆商店比作“最后一个展厅”,也可以将观众购买文创商品视作“把博物馆带回家”,但我们始终无法回避“营销”这两个字,至少博物馆文创人无法回避。
既然无法回避,也无需避谈“盈利”,博物馆文创不管是因为历史原因依旧在自主经营,还是遵循授权的机制为企业搭台唱戏,都不会以亏损为目的去运营,只有盈利才能确保这项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那么,让一个公益性机构的人员去做盈利性的生意,他们将何去何从呢?
无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要向前走
当我们在谈论博物馆文创发展的时候,总是会谈到体制机制的影响。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也缺乏跟进的政策细则,以帮助博物馆文创发展确立方向。在这点上,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但小编在此次年会上带去了一个自己的判断。
在中国经济发展换挡增速的调整时期,财政紧缩是否会影响到博物馆的拨款,假如这种情况发生,那会给中国的博物馆带来一个变化,由公益一类转变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不再享受全额拨款的同时,获得了在特定领域开展经营活动的自由,首先就会是离市场最近的博物馆文创工作,政策将允许博物馆设立公司直接经营文创,获得的收益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这是向左走。
向右走则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做好两个明确,一是明确博物馆文创工作的定位(一般意义上理解,定位在藏品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授权),而且财政有针对性的资金来支撑这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明确博物馆授权企业来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从而明确企业在博物馆文创工作中的市场主体定位。
小编在此呼吁,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走,政府都应该理顺博物馆文创工作的机制,建立起一套激励制度,明确对博物馆文创人的考核和奖励。总之,我们始终要前行,行胜于言。
最后,小编想在此一并感谢文创专委会秘书处及本次年会承办方广东省博,他们为博物馆文创人搭建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可以探讨博物馆文创的未来,可以发出博物馆文创人集体的声音,呼唤政策的早日到来。